亲子沟通中12种错误回应方式,看看你中了几个?
发布时间:2025-09-21 15:15:41 浏览量:1
你是否曾想过,父母对孩子的说教,很可能超过99%都是无效的,甚至反而带来伤害?
我们常常一厢情愿地以为,只要把“对的”道理讲给孩子听,他们就会以我们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去改变。但孩子接收到的,往往不是道理本身,而是情绪背后的否定——他们感受到的是父母的不满、不信任和不认可。他们听见的是:“你不够好。”
一旦孩子形成了这种感知,他们的内在动力和自信心就会迅速瓦解。有些孩子会变得自卑、怯懦,失去主张;另一些则可能选择对抗——即使明白父母说得有道理,也偏不听,甚至故意反着来,只为争夺那一点自主权。
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亲子关系,也在这一次次的无效说教与情绪对抗中,一步步走向疏离与断裂。
亲子沟通需要技巧!下面是亲子沟通中12种错误的回应方式,每一种错误的回应方式都会在孩子心中埋下错误的种子,成为孩子未来追求幸福道路上的绊脚石。快来看看你中了哪几个?
一、命令、指示、指挥、控制
释义:父母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或者不许做什么,直接给他下命令,指挥他。
典型语言:
1. 我数到3,立即放下手机!
2. 必须做完作业才能出去玩!
3. 从现在起不许用这种态度跟我说话!
错误种子:
1. 孩子自尊心被伤害,产生自我否定;
2. 孩子没有价值感,觉得父母不接受自己的行为,不相信自己的判断;
3. 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拒绝与父母沟通。
二、警告、责备、威胁
释义:用警告、责备或威胁的语气告诉孩子如果他做了某件事情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典型语言:
1. 下次再考不好就别上学了,出去打工去!
2. 不听我的话你会后悔的!
3. 你敢再说一句这样的话,你就给我滚出去!
错误种子:
1. 孩子因害怕而顺从,变得没有主见;
2. 孩子对父母反感、敌视;
3. 孩子学会投机取巧,甚至欺骗。
三、说教、规劝、教训
释义:给孩子讲大道理,告诉孩子他应该怎样做。
典型语言:
1. 考不上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被人瞧得起你,你的一生就完了,所以你必须要考进班级前三名。
2. 你要学会懂礼貌,尊重长辈;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像你这样不懂事?
3. 你在任何时候都应当尊重大人。
错误种子:
1. 孩子产生愧疚感或自卑感,感到父母不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
2. 会引起孩子的自我辩护,使亲子沟通成为一场争论;
3. 会导致孩子嫌父母啰嗦,养成自我防卫态度
四、建议、提忠告、提供解决方法
释义:向孩子提出自己的主张或提供父母解决的方法。
典型语言:
1. 你最好先做完语文作业再做数学作业。
2. 你不开心的时候,你就去听听故事,看看电视,找同学聊聊
3. 如果是我,我肯定不理他。
错误种子:
1. 暗示孩子不具有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
2. 孩子没有解决自己问题的机会,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得到发展,会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
3. 无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五、说服、教育、摆事实,进行逻辑辩论
释义:试图用事实、辩论、逻辑、见闻或者你自己的意见来影响孩子:
典型语言:
1. 如果你现在学会在家里负责任,长大成人后就会有责任心。
2. 大学的生活是你一生中最美好的经历。
3. 小孩必须学会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
错误种子:
1. 孩子感觉自己被贬低,产生防卫态度;
2. 孩子与父母争辩,反抗父母,即使输了也不会改变;
3. 孩子觉得自己是不好的、错误的,从此失去自信。
六、贴标签、评判、责备
释义:对孩子进行负面评价。
典型语言:
1. 你怎么总是这么幼稚呢?
2. 你就是不诚实!
3. 你怎么老是这么拖拖拉拉!
错误种子:
1. 暗示孩子无能和没用,让孩子失去自信,无法突破提升自己;
2. 因为怕得到否定的判断或斥责,孩子会拒绝和你沟通,心理上远离你;
3. 孩子接受父母的判断,内化为对自己的评判,产生自卑心理,认为“我真是不好的”。
七、笼统地赞美、赞同,恭维孩子
释义:对孩子进行正面评价,附和孩子。在孩子发生困扰时父母用不切实际的赞美语言恭维孩子。
典型语言:
1. 嗯!我认为你做得很好!
2. 你一定能和同学搞好关系的,你是最棒的!
3. 你一定能考上重点高中的,你是最优秀的!
错误种子:
1. 孩子感受到父母高期望,有压力
2. 孩子感觉自己被操纵;
3. 孩子感觉与父母的称赞不相符时会感到焦虑。
八、辱骂、嘲弄、讽刺
释义:父母用侮辱的语言和孩子说话,使孩子的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典型语言:
1. 考这么点分数,还好意思吃饭啊!
2. 这么低级的错误你都犯啊!你是猪脑子吗?
3. 你能有一天早上好好上学的吗?你这是每天都要唱戏是吗?
错误种子:
1. 孩子觉得自己没价值,没有人喜欢自己,包括父母;
2. 孩子感到自卑和无地自容;
3. 会引发会有语言和行为上的反击。
九、分析、诊断
释义:告诉孩子他的动机是什么,给他的行为分类,找原因、下定义,或者分析他为什么那样说,那样做,让孩子感到你在给他筹划、帮他分析。
典型语言:
1. “你不和明明一块学习,你就是嫉妒他的成绩比你好。”
2. “让你走快点你偏走得慢,你就是在故意气我。”
3. “老师把你单独留下,一定是你又做错了什么事。”
4. 就是因为你学习成绩不好,老师才不喜欢你的!
错误种子:
1. 孩子感到尴尬挫败,产生逃避心理;
2. 孩子感到自己的缺点被公开,没面子,产生羞耻感
3. 孩子因为被否定,不愿和父母沟通。
十、保证、同情、安慰、支持
释义:父母不关心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只是一味地劝慰孩子,想尽办法让孩子感受好受一些,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否认不良情绪的影响。
典型语言:
1. 这种小事就不用伤心啦!
2. 心胸放宽一些,不要跟他计较。
3. 不要担心,你现在的情况会越变越好。
错误种子:
1. 孩子觉得自己不被了解,父母无视自己的感受;
2. 会引起强烈的敌对意识;
3. 孩子通常将父母的意思理解为:感到伤心是不好的。
十一、调查,质问,反问
释义:父母对孩子不信任,努力去寻找背后的动机和原因
典型语言:
1. 学校几千人,为什么别人都受得了,就你受不了?
2. 如果不上大学,你以后打算怎么办?
3. 那些孩子有没有告诉过你,为什么他们不和你一起玩?
错误种子:
1. 孩子因为招致批评感到委屈;
2. 孩子会感到父母不信任自己而产生焦虑;
3. 孩子会去猜测父母的心思,学会说谎。
十二、退缩、逃避、迁就、转移话题、打岔
释义:努力使孩子从问题中摆脱出来,回避问题,把问题搁置一边,转移和分散孩子对问题的注意力。
典型语言:
1. 吃饭时间,我们先不谈这件事。
2. 你已经尽力了,做到这样已经不错了。
3. 你的足球最近踢得怎么样了?
错误种子:
1. 孩子觉得自己的问题父母不在意,不感兴趣,感到委屈
2. 孩子觉得自己不被重视,从此自卑;
3. 孩子再遇到困扰时,不会对父母敞开心扉、吐露心声。
为什么许多父母总习惯用这种居高临下的方式对待孩子?根源往往在于:缺乏对孩子的敬畏。他们潜意识中认为,孩子是“不对等”的存在,是自己的附属品;孩子是需要被塑造的“原材料”,而自己则是技艺高超的“工匠”。但这种观念,恰恰忽略了孩子独有的巨大优势——他们的悟性、灵性和创造力,其实远远超过成年人。
父母当然不是神,会在教育中犯错——这很正常。但关键在于,是否愿意反思和调整。若一味重复错误的沟通方式,就等于不断在孩子心中埋下错误的种子。最终,孩子可能成为错误教养方式的“牺牲品”,在自我怀疑中艰难成长。
孩子的自尊,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加脆弱。当他们受委屈、被误解时,父母的态度往往直接塑造他们一生的幸福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