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30离家60回,他靠一个儿童玩具,造出新中国第一艘核潜艇!

发布时间:2025-09-19 05:31:57  浏览量:2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那会儿谁也没想到,一个放在外交官行李里的小玩具,竟然成了中国核潜艇研发的转折点。

玩具不大,三十厘米长,铁皮做的。

原本是从国外随手带回来的,送给孩子的。

可谁知道,这个玩具模型,和接下来的十几年时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命运,扯上了关系。

事情还得往前说。

1958年,中国刚刚提出要搞自己的核潜艇。

那时候,苏联人还在帮着搞工业建设,表面上关系不错,但真到了核心技术上,嘴就紧了。

核反应堆、隔热材料、艇体结构,全都不讲。

只教点老式潜艇的东西。

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后来甚至直接说:“太复杂了,你们中国人搞不出来。

话说得难听,可中国这边没打退堂鼓。

毛泽东当时就拍板:“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周恩来也定了调子:自力更生。

可话容易说,事难做。

那会儿国内对核潜艇几乎是零了解。

科研人员甚至连核潜艇长什么样都不知道。

唯一的“参考资料”,是一张模糊的外国潜艇照片。

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就在这个时候,那位从国外回来的外交官,带回了那个玩具。

模型是根据美国“鹦鹉螺号”核潜艇等比例做的,铁皮包着,内部结构仿得也细。

黄旭华拿到这个玩具后,立刻意识到这不是普通玩具,而是一份珍贵的“资料”。

黄旭华是谁?那时候他才三十多岁,刚从交通大学毕业没几年。1958年接到任务后,他就带着一帮人进了719所,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隐姓埋名的工作。

连家里人都不知道他去哪了。

拿到模型后,黄旭华和设计组整整研究了好几个月。

他们把玩具拆开、测量、比对,连里面的构造都一点点画下来。

再结合那张模糊照片,慢慢拼出了中国核潜艇的雏形。

但那只是个开始。

接下来是更难的事:把图纸变成现实。

那时候没有高性能计算机,连普通计算机都少得可怜。

核潜艇的数据量非常大,很多公式都要手算。

于是整个团队开始用算盘和计算尺干活。

有人回忆说,那阵子光草稿纸就装满了几间屋子。

每个零件、每个结构,甚至船体的重量,都得一斤一斤称、一个一个算。

误差不能超过千分之一。

1965年,中央拍板在四川夹江的深山里建一个陆上实验基地,代号“909”。

没有现成设备,没有现代化实验楼,科研人员、军人、工人全都住在山里的茅屋里。

白天干活,晚上靠煤油灯照着图纸琢磨设计。

夏天蚊子咬,冬天冷得掉霜,大家照样干。

1970年7月,核反应堆第一次在陆地上实现满功率运行。

那天谁都没说话,但每个人眼里都是泪。3个月后,第一艘国产核潜艇——“长征一号”,悄悄下水。

说是“悄悄”,其实是刻意低调。

没有媒体,没有报道。

这一切只能在档案里找到只言片语。

而黄旭华,这位总设计师,直到1987年才第一次以“黄先生”的身份公开露面。

之前几十年,连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哪儿。

有人问他,“你为国家做了那么多事,值得吗?”他笑了笑:“国家需要,就是责任。”

1988年,黄旭华六十多岁的时候,主动提出参加核潜艇的极限深潜试验。

按理说,这种危险的事,他这个级别的人可以不参加。

但他说了一句话:“我设计的,我要下去看看。

深潜300米,艇内气压、温度、湿度都要承受极限考验。

试验成功后,艇员们拥抱在一起,没人说话。

那一刻,没人再怀疑,这艘艇,是靠中国人自己造出来的。

后来中国又造了四艘091型核潜艇,型号不断改进。

这是中国第一次真正拥有了海底战略威慑能力。

而这个型号的潜艇一直服役至今。

再往后,技术进步了,装备更新了。

可那段日子,那些算盘、草稿纸、山里的茅屋、铁皮的玩具模型——再没人提起。

但也没人忘记。

2025年2月6日,黄旭华在武汉去世,享年99岁。

他一生没拿过什么大奖,没上过什么综艺,也没说过什么豪言壮语。

可他的名字,早就写进了中国制造的历史深处。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他“黄先生”,大家都直接喊他“黄院士”。

参考资料:

李先民主编,《中国核潜艇发展史》,军事科学出版社,2019年。

黄旭华口述,《深潜:黄旭华回忆录》,中信出版社,2021年。

黄文涛编,《中国核工业发展纪实》,原子能出版社,2016年。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档案馆,《091型核潜艇研制技术档案汇编》,解密资料(内部发行),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