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开始不叫“妈妈”,而是改口叫“妈”,要注意了,区别很大
发布时间:2025-09-20 09:46:02 浏览量:1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种瞬间:某天孩子放学进门,一句 “妈,我回来了” 突然让你愣神 ——
明明前阵子还奶声奶气喊 “妈妈”,怎么突然就少了一个字?
心里忍不住犯嘀咕:这孩子,是不是跟我不亲了?
其实真不用慌。
孩子嘴里的 “妈” 和 “妈妈”,从来不是 “亲近” 或 “疏远” 的唯一答案;
更像一面小镜子,照着孩子的成长,也映着我们和孩子相处的模样。
01
孩子喊 “妈” 不是变心,是成长在说话
好多妈妈一听见孩子改叫 “妈”,就忍不住往 “疏远” 上想,但身边真实的例子告诉我们:
称呼里的感情,从来不是一个字能定的。
楼下王阿姨的女儿都上高中了,每次放假回来,还是会蹦蹦跳跳地喊 “妈妈”,跟妈妈吐槽 “最近考试太累了”。
有邻居好奇:“这么大了怎么还叫‘妈妈’?”
王阿姨笑着说,其实没什么特别的,就是从小习惯了 ——
从女儿两岁起,不管加班到多晚,她都要留出十分钟,陪孩子躺床上聊聊天,要么讲个绘本里的小故事,要么听孩子碎碎念幼儿园的事;
女儿考砸了,她也不着急说教,就坐在旁边说 “没事,咱们下次再努力”。
你看,“妈妈” 这两个字,不是孩子没长大,是她知道家里永远有愿意听她撒娇的人。
这种藏在日常里的在意,比称呼本身更重要。
还有我朋友的儿子,从幼儿园大班开始就喊 “妈”,出门非要自己背书包,穿衣服也不让帮忙。
朋友一开始也失落,后来才发现,孩子不是不亲她,是天生就想当 “小大人”—— 看见爸爸叫 “妈”,他也跟着学;
自己能做好的事,就不想麻烦别人。对他来说,“妈” 只是说话更省事,跟亲不亲没关系。
真正让亲子关系变远的,从来不是少了一个 “妈” 字,而是孩子想跟你分享时,你忙着催他写作业;
孩子难过的时候,你只想着讲道理。
就像孩子兴奋地说 “今天体育课跑了第一”,你要是回一句 “跑第一有什么用,作业写完了吗”。
次数多了,再热的亲近心也会凉下来。
02
孩子什么时候改口?藏着你没注意的小细节
其实孩子什么时候喊 “妈”、什么时候喊 “妈妈”,儿童心理学里早有说法 ——
这跟他们的独立意识长出来的节奏,是完全搭着的。
小的时候,比如 2 到 4 岁,孩子刚学说话,喜欢 “妈妈”“饭饭” 这种叠词,又好记,又能透着跟你的亲近。
这时候喊 “妈妈”,是想告诉你 “我需要你”。
等孩子长到 5 到 8 岁,就开始有点自己的小想法了,有时候喊 “妈妈”,有时候顺口就叫 “妈”——
可能早上还黏着你叫 “妈妈” 要抱,下午跟小伙伴玩的时候,就学着大人的样子喊 “妈,我要喝水”。
这时候别纠正他,这是孩子在试着当 “小大人”,是成长的正常样子。
最关键的是 9 岁以后,孩子慢慢有了 “我是大孩子” 的想法,说话就喜欢简洁点,喊 “妈” 的次数会越来越多。
但这时候要注意:要是你总说 “你都这么大了,还跟小孩一样”,孩子就会慢慢不撒娇、不分享了 —— 不是他不想,是怕你觉得他 “不懂事”。
网友阿秋就分享过自己的事:她从小就只叫 “妈”,不是不想叫 “妈妈”,是不敢。
小时候要是犯点小错,妈妈第一反应是教训;被小朋友欺负了,妈妈反而说 “谁让你爱玩”;
偶尔想扑到妈妈怀里撒娇,还会被推一把:“多大了还不害臊”。
时间长了,她就学会了不跟妈妈分享心事,也喊不出 “妈妈” 这两个字 ——
用 “妈” 这种简单的称呼,把心里的委屈藏一点,让自己看起来 “懂事” 些。
所以孩子改口的时候,别只盯着称呼,不如想想:最近是不是忽略了孩子的情绪?
有没有让他觉得 “我不能随便依赖妈妈”?有时候,一个字的变化背后,藏着孩子没说出口的需求。
03
比起纠结称呼,不如抓住孩子的 “心”
其实我们不用跟 “妈” 还是 “妈妈” 较劲儿,真正重要的是:
不管孩子怎么叫,他都愿意跟你亲近,遇到事的时候敢找你。
面对孩子的 “称呼变化期”,这几件事比纠正称呼管用多了。
首先,别逼孩子改回来。
要是孩子开始喊 “妈”,别着急说 “你以前都叫妈妈的”,反而可以笑着跟他说:
“刚才听你叫‘妈’,突然觉得我家娃好像又长了一点,但不管叫啥,妈妈都听得见。”
你越不强迫,孩子反而越愿意跟你亲近。
然后,少讲道理,先接住孩子的情绪。
孩子难过、生气的时候,最不想听的就是 “你应该怎样”。
比如孩子摔了一跤,别先说 “让你不看路”,蹲下来问一句 “摔疼了吧?妈妈帮你吹吹”;
等他不哭了,再轻轻说 “下次走慢点,妈妈会担心”。
心理学里有个“情绪接纳公式”,就是先共情,再引导 —— 孩子的情绪被接住了,才会愿意听你说后面的话。
还有,要让孩子敢跟你说 “不开心”。
可以试试 “三步法”:先说出孩子的情绪,比如 “你耷拉着脑袋,是不是有点烦呀?”;
再表示理解,“要是妈妈遇到这种事,说不定也会不舒服”;
最后问他 “你想跟我说说,还是先自己待一会儿?”。
这样孩子会知道,不管开心还是难过,你都不会怪他,只会陪着他。
最后,再忙也要留 “专属时间”。
哪怕每天只有十分钟,比如睡前跟孩子聊聊天,不说学习,不聊规矩,就听他说 “今天跟同学闹了个笑话”“食堂的菜不好吃”;
或者偶尔在他书包里塞张便利贴,写一句 “今天也要开心呀”。
这些小事看起来不起眼,却能让孩子知道 “妈妈心里一直想着我”—— 这种被在乎的感觉,才是亲子关系最结实的底气。
其实孩子的称呼会变,就像他们会长高、会有自己的小秘密一样,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我们不用执着于 “必须叫妈妈”,更不用因为一个字就慌神。
真正的亲子关系,从来不是靠称呼维持的。
而是靠那些“我需要你时,你都在” 的瞬间;
靠那些 “不管我多大,你都愿意听我说话” 的在意。
所以下次孩子喊 “妈” 的时候,别愣神,笑着应一声,再问问他 “今天在学校有没有好玩的事呀”——
比起一个字的差别,这份愿意倾听的心意,才是孩子最需要的。
作者:等风来
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关注我,持续给您提供更多育儿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