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智商高却成绩差?警惕 “隐形” 多动症:3 个信号帮你识别

发布时间:2025-09-16 17:04:34  浏览量:2

不少家长困惑:孩子智商测试分数不低,逻辑思维、创意想法都很突出,可就是成绩平平,甚至频繁掉队。这时,别只归因为 “不用功”“太粗心”—— 儿童保健专家提醒,可能是 “隐形” 多动症(注意缺陷型 ADHD)在干扰,这类孩子因 “多动” 表现不明显,常被家长和老师忽视。

一、先搞懂:什么是 “隐形” 多动症?和 “显性” 有啥不一样?

多动症(ADHD)主要分三种类型,“隐形” 多动症特指注意缺陷型,区别于大家熟知的 “多动冲动型”,核心特点是 “不动但分心”:

显性多动症(多动冲动型):孩子坐不住、爱跑跳、频繁打断别人,行为外向易被发现;

隐形多动症(注意缺陷型):孩子安静坐在座位上,看似 “听话”,但大脑早已 “离线”—— 上课走神、写作业漏题、记不住指令,因没有明显 “捣乱” 行为,往往被误判为 “懒惰”“理解力差”。

尤其对智商高的孩子,他们能靠 “小聪明” 暂时掩盖问题(比如靠短期记忆应付课堂提问、靠逻辑推导补全漏看的题目),但随着学业难度提升,注意力缺陷的影响会逐渐暴露,成绩与智商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

二、智商高 + 成绩差?警惕这 3 个 “隐形” 信号

专家指出,若孩子满足 “智商测试≥110”,且长期出现以下表现,需警惕 “隐形” 多动症,别再错怪孩子 “不努力”:

1. 注意力 “偏科”:能专注兴趣,难专注学业

对喜欢的事(如玩游戏、看科普视频)能集中 1-2 小时,甚至主动研究细节;

对学业任务(如写作业、背课文)却 “坐不住”:写 5 分钟就玩橡皮、发呆,一篇作文拖 3 小时,且错误多(漏字、错算、题目看一半)。

关键区别:普通孩子 “分心” 是因为没兴趣,而 “隐形” 多动症孩子是 “想专注却做不到”,即使知道作业重要,大脑也难以持续聚焦。

2. 记忆力 “断档”:能记复杂知识,记不住 “小事”

能轻松记住动画片台词、科学原理等复杂信息,却频繁忘记 “基础任务”:

上学忘带作业本、课本,放学忘老师布置的作业;

刚说完 “先洗手再吃水果”,转身就直接拿水果;

考试时漏看题目要求(如 “选出不正确的选项” 看成 “正确的”),不是不会,而是 “没记住” 关键信息。

3. 执行力 “滞后”:有想法,难落地

智商高的孩子常能提出新颖思路(如作文构思、解题方法),但落实到行动上却 “掉链子”:

写作业时频繁 “切换任务”:写数学题时突然想起要背单词,背单词时又开始画画,最后所有任务都没完成;

做事没规划:周末作业拖到周日晚上,收拾书包要家长反复催促,不是 “不想做”,而是大脑难以制定步骤并按顺序执行。

三、别等成绩下滑!专家教你正确应对 “隐形” 多动症

若发现孩子有上述信号,家长别焦虑,更别指责孩子 “笨”“懒”,正确做法分 3 步:

1. 先做专业评估,排除 “真假” 问题

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儿童保健科或发育行为儿科,做 ADHD 专项评估(包括注意力测试、行为问卷、智商测评等);

注意:需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如视力问题、学习障碍、情绪压力),避免误判 —— 比如孩子近视看不清黑板,也可能表现为 “上课走神、成绩差”,但这和多动症完全不同。

2. 家庭干预:用 “小技巧” 帮孩子聚焦

即使确诊,也不必恐慌,轻度 “隐形” 多动症可通过家庭训练改善,核心是 “降低注意力负担”:

拆分任务:把 “写作业” 拆成 “先写 10 分钟数学→休息 5 分钟→再写 10 分钟语文”,用计时器提醒,完成后及时鼓励(如 “你今天按时完成了数学作业,特别棒”);

简化环境:写作业时关掉电视、收起玩具,桌面只留当前要用的书本和文具,减少外界干扰;

利用兴趣:把学习和孩子的兴趣结合(如孩子喜欢科普,可通过读科普书练阅读,用数学公式算 “玩具数量” 练计算),提升专注的主动性。

3. 必要时配合专业干预,别拖延

若评估后发现注意力缺陷较明显,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社交,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干预:

行为治疗:通过专业训练(如专注力游戏、时间管理练习),帮孩子提升注意力调控能力;

药物治疗:仅在医生评估后认为必要时使用,需严格遵医嘱,不可自行用药或停药。

专家最后提醒:“隐形” 多动症不是 “笨”,而是 “需要不一样的帮助”

智商高的孩子被 “隐形” 多动症困扰时,最可惜的是 “天赋被注意力拖了后腿”。家长要记住:孩子成绩差,不是 “态度问题”,可能是 “大脑调控能力需要支持”。

及时发现、科学干预,帮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 “专注方法”,才能让他们的智商优势充分发挥,避免因 “误解” 耽误成长。

提示: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具体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干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