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吼孩子了!这 3 个“魔法技巧”,比怒吼管用100倍
发布时间:2025-09-16 22:51:38 浏览量:1
想问问所有的父母,大家是不是也陷入过这样的循环:
“孩子作业拖到9点还没写,忍不住就火冒三丈,扯着嗓子一顿吼。”
吼完之后,孩子哭哭唧唧地照做,自己又后悔、又心疼地不行。可问题是,下次遇到同样的事情,还是控制不住脾气,陷入恶性循环中。
很多父母会说:“我这样做是为了孩子好”“不吼他根本就不听”……父母有这样的想法很正常,毕竟每个人在育儿这件事上,都有自己的看法。
不过父母要明白一点:怒吼不是管教,而是情绪发泄,到最后孩子只会越来越叛逆。他们在被吼的过程可能会听话,但这并不是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是怕大人的坏脾气。
吼叫的副作用,永远是“你越吼,孩子越笨”
研究发现:当孩子被吼叫的时候,他的大脑会分泌压力激素。
简单来说就是,父母吼得越凶,孩子越记不住、学不会。很多时候并不是他们故意要气父母,而是他们的大脑被“恐惧”占据了。
1、吼叫会摧毁安全感
那些长期被吼的孩子,他们会把“犯错”和“被否定”划等号,逐渐形成“我什么都做不好”的自我认知。
主要是,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听父母说了太多口不择言的话。对父母的那点依赖,也在吼叫中慢慢没了,做事情也变得畏首畏尾,生怕再被吼。
2、吼叫激发逆反心理
之前有父母吐槽:我越吼快去写作业,女儿越是慢吞吞。在后来的聊天中,孩子直接表示:你越凶,我越不想听。
上小学之后,孩子的自主意识会更加强烈,每次被父母吼的时候,都会觉得很没面子,没有得到尊重。他们不知道如何反抗父母,就会选择用拖延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3、吼叫破坏亲子关系
身边有位00后朋友说:小时候被妈妈吼到不敢说胡,所以现在都尽可能避免和妈妈独处,内心没来由的害怕。
确实,父母的吼会让孩子觉得“爱是有条件的”,只有自己表现的足够好,才可能被父母爱,一旦某件事情做的不够好,就会被骂。
三个魔法技巧,让吼叫变得温柔有力量
被吼的危害不是一星半点,要是不想孩子变笨,不想亲子关系越来越疏远,父母肯定要调整心态,顺便调整教育思路。
那么问题来了:不吼孩子,那他要是闹起来,怎么办?
说实话,这并不是什么难事。在和孩子斗智斗勇的这些年里,真的找到了三个比吼叫更有用的教育方法。因为这些方法针对的是孩子的心理需求,更容易被他们接受。
1、倒数法
简单来说就是把命令变成选择,给孩子更多掌控感。
当孩子磨蹭不穿鞋的时候,父母别总是吼他们“快一点”,而是改用倒数法让娃有积极参与的心理。
方法很简单,只需把“快一点”换成“我们数到10,看你这些穿鞋的速度有没有提高,10、9、8……”
孩子天生抗拒被命令,但是对游戏、比赛却毫无抵抗力,因为他们有很强的好胜心理,总想着要赢,自然也就会主动配合。
2、情绪标签法
要是能把否定变成共情,相信孩子很愿意说出他们的感受。
当孩子哭闹着要玩具的时候,父母别吼“再哭就不要你了”,而是换成“妈妈知道你现在很生气,对吗?”
孩子的哭闹,90%都是在表达情绪,并非父母以为的无理取闹。父母的这句话,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感受被看见了,情绪也会快速降温。
亲子教育中,共情是一项特别重要的技能。能感受到被尊重的孩子,他们会从最初的对抗慢慢变成合作,跟父母站在同一线上。
3、有限选择法
聪明的父母从来都不会控制孩子,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做决定。
当孩子不想吃饭的时候,父母别总吼“必须吃完”,可以换成“你想先吃青菜,还是先吃米饭呢?”
年龄比较小的孩子,他们正处于自主意识的爆发期,需要通过做选择来证明自己可以做主。考虑到他们思想不太成熟,那就给他们有限的选择权利。
孩子想要的从来都不是随便选,而是我的选择能被父母认可。当他们做好选择之后,父母也别吝啬,多夸一夸。
写在最后:父母要做的不是让孩子怕自己,而是让他们放下对父母的所有负面情绪。从现在开始,当孩子再闹、再做错事时,父母要先让自己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