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千万中国儿童呐喊:三毛的流浪与新生 | 用画笔战斗
发布时间:2025-09-15 23:17:27 浏览量:2
20世纪30年代的一天,漫画家张乐平正在构思一个新的漫画形象。当时,上海的连环漫画作品题材非常丰富,其中引进的德国漫画《父与子》、美国卡通形象米老鼠、唐老鸭和大力水手,都是典型的儿童漫画,但中国本土漫画中,一直没有以儿童为主角的成熟作品。
张乐平想到自己坎坷的童年经历,决定把视角对准当时中国千千万万普通家庭里的儿童。他举着画笔沉思许久,笔尖在纸上画出一个圆圆的脑袋和五官,看了一阵觉得还不满意,又随意添出三根头发。很多年以后,有人问他笔下的这个孩子为什么叫三毛?张乐平回答:“我原先也没想过。我看这三笔画的还可以,就给他定名三毛。如果当时画了四笔,就成四毛了。”
“无字漫画”是漫画的一种特别类型,画格内外没有任何解释说明性的文字辅助叙事,也没有角色之间的对话框,完全以幽默的角色形象、人物活动、象征性的图形符号,表达人物性格,推进故事情节。三毛漫画正属于这一类型。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盲还比较多,创作之初,张乐平就给自己定下一个宗旨:尽量不用文字,让“更多的中国人都能感受到、看到三毛的故事”。
1947年,张乐平正在创作 《三毛流浪记》。当年6 月,连环漫画 《三毛流浪记》开始在上海 《大公报》连载
张乐平1910年出生于浙江海盐农村,从小就热衷涂鸦,艺术启蒙老师就是擅长剪窗花的母亲。他十几岁到上海当学徒,在一家私立美术学校学画,后来开始向上海的各大报刊投递画稿,逐渐成为上海漫画界有一定知名度的漫画家。
最早什么时候画了三毛,张乐平自己也记不清了,直到他去世后,家人在上海图书馆的帮助下,找到了最早的三毛——1935年7月28日《图画晨报》上刊登了这样一幅儿童形象的连环漫画。此后,三毛漫画陆续发布在《时代漫画》 《新华漫画》 《独立漫画》 《东方漫画》等十几家报刊上。三毛那奇特的造型,天真直率、乐于助人的性格,迅速征服了广大读者。1936年,三毛漫画的第1集由上海杂志公司结集出版。
1936 年,《三毛》漫画第 1 集由上海杂志公司结集出版
三毛最初的设定,还是一个生活在上海弄堂里的调皮男孩,他有爹娘,有家庭,衣着整洁。在他的各种穿着中可以看到童子军服、汗衫背心、高领套头毛衣、翻口童袜、圆头小皮鞋……这些衣服光鲜靓丽,是当时上海较富裕家庭儿童服饰的翻版。这一时期的漫画出现很多那个时代的新奇事物,反映了当时上海家庭的日常生活,如烫头发、望远镜、好莱坞电影等。三毛无忧无虑,是一个生活优渥的顽童。他会在家中有冷热水的浴缸前模仿时尚画报里的跳水动作,会换上崭新的雨衣,在太阳底下用水壶往自己身上浇水玩,而父子之间的有趣互动也经常让人忍俊不禁。此时的三毛,与后来迫于时代变化,成为流浪儿后的形象大相径庭。
然而始终不变的是三毛锄强扶弱的性格。在《童子助弱团》里,三毛看见一个母亲正在打孩子,赶紧去找小伙伴帮忙。大家高举“童子助弱团”的旗帜去解救挨打的孩子。谁知他们赶到那里才发现,母亲正慈爱地抚摸自己的孩子,众人以为三毛故意骗他们,联手把三毛按在地上胖揍一顿。这个故事里,三毛善良热心,却因冲动莽撞制造出喜剧效果。
三毛故事主要通过四格漫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四格漫画源自西方漫画界,第一格是故事的开端,中间两格承载故事的发展和转折,常常令人意想不到,最后一格则是令人捧腹的结局。在中国,最早的四格漫画包括叶浅予的《王先生》、黄尧的《牛鼻子》、高龙生的《阿斗画传》等。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上海的一些漫画家成立救亡漫画宣传队,叶浅予担任领队、张乐平为副领队,队员包括新中国动画电影开创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第一任厂长特伟、中国最早的女性漫画家梁白波等。张乐平随着抗战漫画宣传队,辗转苏、鄂、皖、浙、湘、桂、赣、闽、粤九省参与抗战宣传。这条漫长而曲折的抗战经历,也成为他后来创作《三毛从军记》的宝贵灵感库。
抗战漫画宣传队时期,三毛的身影也散见于各大漫画刊物。1938年1月到6月,《抗战漫画》出版期间,张乐平陆续发表了几幅抗日宣传主题的三毛漫画。我们今天能看到的还有四组,即《三毛的大刀》 《从敌人枪刺下逃出的三毛》 《三毛的爸爸》 《可以智取》等。这些漫画中的三毛都表现出昂扬的抗日斗志,例如《三毛的大刀》里,瘦弱矮小的三毛到征兵处报名参军却被拒绝,他挥动着大刀将两棵大树一起砍倒,口中喊着:“我不信东洋鬼子的颈子比树干还硬。”《从敌人枪刺下逃出的三毛》则由12格漫画组成,描写了在沦陷区的三毛,父母均死于日军屠刀之下。他与小朋友们组成宣传队,说服全村青壮年,为拯救祖国积极参军抗日。这里的宣传队,显然与画家漫画宣传队经历相关。这一时期的张乐平作品笔法线条都十分精炼,更侧重叙事,对人物、场景等元素的描绘比较简单。将绘画中复杂细节抛却的好处是创作省力、印行方便,“能用较少数的工作力作广大的、普遍的宣传”,这也是战时漫画的特点。
不过,三毛这样的儿童形象无法满足战争宣传的需求。抗战期间,张乐平把主要精力放在抗战宣传的功能性漫画、对战场的写实记录以及编辑制作抗战刊物上,三毛的故事被暂时搁置,直至抗战胜利。1946年4月,《文汇半月画报》创刊号诞生,三毛漫画随之复出,阔别8年的三毛重新和读者见面。5月12日起,三毛漫画连续14天在《申报》连载,《三毛从军记》诞生了。此时的张乐平更看重作品的现实主义色彩,他认为:“一张成功的漫画能启示问题,指责错误,把对象分析得十分清楚,像一篇正确的论文一样,使人看了豁然大悟,甚至使人惭愧,头痛,而且更显得欲哭无泪,欲笑无声。”
陈列于上海张乐平故居的三毛系列漫画,左边为1949年4月出版的《三毛流浪记》,右边为1947年2月出版的《三毛从军记》
如果说抗战前的三毛天真未凿,现在的三毛则从家庭走向社会,进入军营。漫画主题也一改之前的生活小趣味,转变为以现实讽刺为主。与1937年以前散见于各类报刊的漫画《三毛》不同,从《三毛从军记》起,张乐平开始尝试采用故事叙事的方式,统一三毛的人物特点。《三毛从军记》多采用四格或六格的形式展开故事,读者可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阅读。画面延续此前无文字叙述的表现方式,3根头发或直立、或弯曲,成了主人公在不同情节中情绪变化的外化符号。
在《三毛从军记》里,主人公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抗日宣传感召下来到征兵处,因为身材矮小被拒绝,他灵机一动,将高跷绑在腿上,用长裤管遮上,看起来瞬间长高了一截,蒙混过去顺利报名参军,从此开启娃娃兵生涯。在国民党军队中他受尽欺压,被派到连长公馆服役,行军时要背着体格跟自己差不多的连长儿子,还要拎着连长的箱子,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不过整体来看,《三毛从军记》依然以三毛在军营中令人发笑的经历为主,类似不小心钻进大炮里,把酒瓶误当成手榴弹这样的笑料比比皆是。因为自己身材矮小,他给稻草人穿上军服,扛在肩上增加身高,日寇以为他是一个巨人,吓得跪地求饶。
《三毛从军记》系列漫画共有120多页,大多数一页有四幅漫画连成一个小故事,也有三幅、五幅或者六幅的,通过一个小人物在抗战中的历练和坚守,展现战争的残酷与荒谬。漫画以抗日战争胜利作为结尾,三毛和其他士兵欢呼雀跃,高高跳起,顾不上已经掉落的帽子。然而紧接着下一页,画风一转,复员回家的三毛,看到的却是荒芜的农村和烟囱上挂满蛛网、已经荒废多年的工厂。三毛在大大的V字路口摸着后脑勺,陷入迷茫,3根头发如同3个问号。经历过颠沛流离和生死,战后应该去向何方?这不仅是三毛面前的岔路口,也是作者张乐平的人生难题。
抗战胜利之初的社会并不稳定,张乐平将妻儿留在老家,独自一人前往上海谋生。他所见到的上海,满目疮痍、乞丐成群、垃圾满街,国民党大员们终日过着荒淫无度的生活。张乐平很难找到工作维持生计。在通货膨胀严重的上海,一间简陋狭小的亭子间,租金就达到一根金条。张乐平无奈只好借住在堂弟开的杂货店三楼。生活的困苦和疾病磨砺了漫画家的意志,他以更顽强的意志投入创作,在报刊上发表了一系列针砭时弊的漫画作品,还在丁聪等人的帮助下,举办了一次个人画展。《三毛从军记》则凭借扎实灵动的绘画功底、丰富的素材、深刻的思想、诙谐的感染力受到读者喜爱。在此基础上的《三毛外传》 《小茉莉》等漫画也在《申报》 《大公报》上陆续见报。
1947年初的一个寒冷晚上,张乐平从报馆下班回家,这段时间上海下起了大雪,天寒地冻,路上几乎没什么行人。在路过徐汇的一条弄堂口时,他看到墙角蜷缩着三个流浪儿。他们上身套着旧麻袋,薄薄的单裤遮不住因长期饥饿而发育不良的双腿。这些孩子围着一个装了几块煤渣的小火罐取暖,但火势很小,孩子们依然冻得瑟瑟发抖。这是当时上海街头常见的景象,张乐平回家躺在床上却久久无法入睡,始终惦记这几个衣衫褴褛的流浪儿。第二天清晨,张乐平急匆匆出门,来到昨天路过的巷子口,却发现有两个孩子已经被冻死,收尸车正缓缓开走,雪地上只留下几道拖拽尸体的痕迹。这件事给张乐平带来非常大的震动,后来的岁月里,他眼前时常闪过那晚昏暗的火光和几个孩子蜷缩的身影。他决心用手中的画笔为这些无辜受难的孩子们呐喊。
张乐平开始深入流浪儿童群体,了解他们的生活、体会他们的苦难。他常常到上海郑家木桥的流浪儿集中地,试图和流浪儿交朋友。一开始孩子们并不理他,还冲他翻白眼,张乐平反思过后,脱下整洁的旧西装,穿一身破衣服,买了大饼油条分给孩子们吃,很快和大家打成一片。流浪儿们经常把自己的不幸身世讲述给他。在票价最便宜的三等有轨电车上,张乐平倾听上海劳苦大众的真实故事。由于生活所迫、时局艰难,他们中很多人的孩子出走、离散、送人或是干脆被遗弃。
《三毛流浪记》原稿,现藏广东省当代美术院。三毛的故事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前行,三毛系列漫画不仅风靡一时,且长销不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国人
这些丰富扎实的生活素材,让张乐平在创作《三毛流浪记》时胸中奔涌着无穷的力量。1947年6月,连环漫画《三毛流浪记》在上海《大公报》连载。画中依然是那个大头上飘着三根头发的率真少年,这一次他流落到十里洋场,成为这里万千无家可归流浪儿中的一个,每天遭受各种压榨和不公。
漫画里,张乐平将三毛与羊、鸡、狗、鸟等动物母子放在一起,对比之下更显出三毛无家可归的孤独与落寞。三毛露宿街头时,看到橱窗里标价售卖的洋娃娃,于是给自己也标了价,洋娃娃销量很好,自己却无人问津。他推黄包车、擦皮鞋、卖报纸、给富人当小佣人,甚至加入扒手团伙,还替人蹲过监狱,却始终难以实现温饱。
《三毛流浪记》反映了抗战胜利后,上海国统区贫困儿童的真实生活现状,连载时间超过250天,引发社会的极大关注。每天清晨,购买《大公报》的男女老少就排起长队,街头报刊栏前挤满了买不到或买不起报纸的人,大家都在关心小三毛的命运。《大公报》的接待室里,总是挤满大小读者,有人埋怨总买不到报纸,有人则急着询问三毛此后的遭遇。小朋友们争着要把自己的零花钱捐献给三毛,还要请他到自己家里去住。漫画里的三毛为了赚钱糊口充当童工,在工厂里当印刷工人,印1000张,手指都肿了才得到1000元,只够买一张大饼吃。有位小朋友特意把家人给自己买大饼的钱寄给张乐平,希望三毛能吃饱饭。
更多的人写信到报社,是希望张乐平替三毛加一件寒衣,即使是一件破棉袄也好。杭州市一名叫阿市的大学生真的寄来一件毛背心,他在信中写道:“兹寄上毛背心一件,祈费神转与张乐平先生,并请转告张先生,将此背心为三毛着上。近来天气奇冷,而三毛身上仅着一件破香港衫,此毛背心虽小,三毛或可能用,俾使其能稍驱寒冷,略获温暖,千万读者也能安心。”漫画连载期间,张乐平收到很多读者寄来的小绒衣、小袜子和小鞋子等,要求给三毛穿得暖和一点。三毛的遭遇始终牵动着读者的心绪,有一次张乐平因故三天没有交稿,人们翻遍整张报纸也没有找到三毛的身影。一位苏州的小朋友特意写信到报社:“我三天没看见三毛,我非常记挂他,他到哪里去了?到底是饿死了,冻死了,还是上学去了?请你明白告诉我。”
《三毛流浪记》原稿,现藏中国美术馆。三毛露宿街头时,看到橱窗里标价售卖的洋娃娃,于是给自己也标了价,洋娃娃销量很好,自己却无人问津
漫画家黄茅说:“三毛之能感动人,是因为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找寻题材的缘故。”张乐平曾回忆:“我每天离开自己的屋子走到每一条大街上,都可以看见我所要创作的人物。他们永远是瘦骨嶙峋,衣不蔽体,吃不饱,穿不暖,没有以避风雨的藏身之处,更谈不上享受温暖的家庭之乐与良好的教育。”正是这种直逼眼前的现实感,让三毛在广大读者心里深深扎根。他早就不是漫画家虚构出来的艺术形象,而是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一个孩子。
在《三毛流浪记》中,大多数故事以四格图像来组合叙述,也有一格图像,甚至九格图像的组合。每种图像组合都用一个小标题概括这个故事。多格图像组合故事结构更强,每幅构图更加简单,而单幅图像故事场景性较强,一幅画面中囊括了非常丰富的内容。这种独幅无字漫画,大多是对时政事件进行辛辣的揭露批判与讽刺,或者展现某个形象的幽默滑稽。漫画《一片混乱》就采用了一格图像的形式。画面中,市民们挤在米店门口抢购大米、酒家里有钱人正大快朵颐、楼房窗内的住客因走投无路而自缢、楼下一群人正大打出手。画面左边,军警骑着马镇压举着横幅的游行人群。他们的后方,警察举着警棍冲进大剧院、门口躺着的人伤势严重,流血不止。一片混乱的街头,瘦弱矮小的三毛正站在画面中心的街头无所适从。在这里,三毛是无数历史大事件的旁观者,更是报纸对面的读者本人。除《一片混乱》外,《没人敢留》 《两个行列》 《赶出牢房》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反动统治下的种种社会乱象。
漫画《一片混乱》采用一格图像的形式。画面中大街上一片混乱,瘦弱矮小的三毛正站在街头无所适从,成为无数历史大事件的旁观者
三毛漫画真实再现了社会现状和黑暗面,深深刺痛了当权者的神经。国民党《中央日报》发表文章,质疑作品“太残酷,太冷落了!”更有人写匿名信恐吓张乐平,问他“拿了共产党多少津贴?”要他“当心点”。为了躲避当局迫害,张乐平不得已迁居浙江嘉兴与家人会合,继续创作三毛的故事。他把亲戚家花园的一座亭子改造成了画室。亭柱之间钉上板子充当墙壁,只留窗和门,再用一张门板搭成桌子作画。
由于劳累和缺乏营养,张乐平患上严重的肺病,他拖着病体更新三毛的故事,拿着完成后的画稿赶往火车站秘密投寄给上海的朋友,再转送报馆,三毛漫画得以不间断地与读者见面,直到1949年4月4日停更,其单行本也由《大公报》馆分集出版。三毛系列漫画不仅风靡一时,且长销不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国人。中国台湾省女作家三毛幼年时读的第一本书就是《三毛流浪记》,长大后开始写作,用的笔名也是三毛。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从前被迫流浪街头的孩子们迎来新生活。漫画中的三毛艺术形象又该如何发展呢?对此,有关部门组织各方召开了一个研讨会。大家认为,“三毛是中国儿童的象征,应结合时代的特征继续画下去”。三毛作为已经深入广大读者心灵的艺术形象,不应改变其形象特征,年龄也应保持在原先10岁左右的样子,以塑造一个典型的儿童形象及其幸福生活。1962 年的《三毛迎解放》就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前三毛积极参与反饥饿和反迫害的游行活动,并与旧时警方进行激烈抗争。他还在卖报时成长为小小通讯员,接受党的任务张贴标语。
陈列于上海张乐平故居的三毛新生展板。新中国成立后,张乐平塑造的“新三毛”摆脱了流浪与贫穷,成为戴上红领巾的幸福儿童
此后张乐平陆续又画了《三毛今昔》 《三毛的控诉》 《三毛翻身记》等,画中三毛一改瘦小脏破的特征,变得体态丰盈。漫画《三毛今昔》通过同一主题下,新旧社会两种不同风貌对比,来展现新中国的幸福生活,前者来自旧有的《三毛流浪记》,后者则是新创作的内容。例如在旧上海街头,三毛为了生计被迫表演杂技,将身体蜷成一个球,被人高高举起,痛苦地流着眼泪,而四周的观众却大多是衣着光鲜、由父母带领着的儿童。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新漫画《庆祝六一》里,三毛被人高高举起时身穿整洁的衣服、满脸笑容,手中还握着庆祝六一的旗子。
在《三毛的控诉》和《三毛翻身记》里,三毛的身世与之前的弄堂顽童有些不同,他来自农村,亲人在抗日战争中去世,辗转来到上海流浪,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见证了上海解放。《三毛翻身记》最后两幅《三毛要求进厂工作》和《三毛从此翻了身》里,小三毛虽然还是瘦瘦小小的,却成了身穿背带裤,头戴工帽,穿着黑色布鞋的工人形象。在1956年8月刊登在《人民日报》的《三毛日记》中,三毛系上了红领巾、穿上校服,走进课堂,又恢复了天真无邪的孩童模样。
这时期的张乐平不断拓展新的漫画题材,创作出《小咪画传》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父子春秋》等漫画。不过读者最关注的还是三毛的故事,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发行的《三毛流浪记选集》自1959年出版后,三年内累积印数就达到数百万册。
1977年,张乐平又创作了《三毛学雷锋》在《解放日报》连载,这时的三毛明显胖了起来。在当时其他报刊上,还可以见到《三毛踢足球》里使出吃奶力气,将足球踢出天际的三毛;《三毛爱科学》里带领小朋友探索科学原理的三毛;《三毛旅游记》里游历祖国大好河山的三毛……可以说,过去那个四处流浪、破衣烂衫的小孩,现在已经过上完全不同的新生活。
1983年6月,中国美术馆举办“张乐平画展”,展览结束后举办捐赠仪式。张乐平将《三毛流浪记》一千余幅原稿亲手交到馆长刘开渠手中,激动地说:“三毛永远不流浪了,国家收留了他,这是最大的幸福,最大的鼓舞。”
始建于1995年11月的张乐平纪念馆,位于浙江海盐县城。纪念馆收藏了张乐平数百幅原作精品、历次出版的画集,以及生前照片和遗物等
(参考资料:王英《三毛之父:平民画家张乐平》;高靖《从都市顽童到新中国的好儿童: 三毛形象的转型探究》;张啸晗《三毛的成长——张乐平笔下三毛形象的演变》等)
*本文节选自《国家人文历史》2025年9下《漫画:小格子 大世界》
编辑:周斌 詹茜卉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博古知今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