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与市场双重驱动!国产动画与传统文化双向奔赴
发布时间:2025-09-15 16:23:21 浏览量:1
近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了《关于公布2025年“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网络动画片)”重点扶持项目的通知》,正式确定了9部传统题材动画片作为2025年重点扶持项目。与此同时,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票房突破16亿,一举挺进2025年度票房榜第4位。国产动画与传统文化的“双向依赖”关系,正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推动下迈向新高度。
政策引导:国家级工程助推动画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此次开展的“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网络动画片)”征集评选工作,是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具体落实。该评选工作旨在推动动画创作机构深入挖掘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创作出具有浓郁中华文化特色的动画作品。经过专家评审,最终从众多申报项目中遴选出9部作品给予重点扶持。
入选项目呈现出多样性特点: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中国奇谭2》延续了第一季的传统美学风格;杭州花果山动画的《武松:虎啸行者第一部》则是对经典水浒故事的创新演绎。山东广播电视台电视卫星频道的《师弦儿——礼乐传说》和陕西橙子影视文化公司的《丝路乐舞传奇》分别从礼乐文化和丝绸之路角度展现中华文化魅力。
这些作品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动画技术相结合,既保持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注入了当代审美和创新表达,展现出国产动画在传统题材现代化表达方面的多元探索。
市场表现:传统名著改编成为国产动画成功密码
回顾国产动画发展历程,2015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在内地拿下9.54亿元票房,豆瓣上被72.7万人打出8.3分,开启了传统题材动画电影大范围商业化开发的新阶段。统计数据显示,在2015至2025年间,国产动画电影累计有37部实现票房破亿,而有传统文化IP改编背景的有15部,根据动画IP衍生的电影作品占到了19部,原创动画电影仅有3部。
而在2020年以来的21部破亿动画电影中,有传统文化改编背景的已经达到了11部,改编频率和票房仍在不断上升。
政策引导与市场表现不谋而合。近年来,国产动画电影在传统名著改编方面屡创佳绩,形成了与传统名著的“双向依赖”关系。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票房破亿的5部国产动画电影中,《哪吒之魔童闹海》《浪浪山小妖怪》《聊斋:兰若寺》3部都是名著改编作品。
其中,《浪浪山小妖怪》作为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的衍生电影,目前票房已破16亿元,豆瓣评分8.5,成为又一动画口碑黑马。这部衍生于《西游记》的电影,延续了国产动画对经典名著的改编热潮。同样取材于《封神演义》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年初拿下154.46亿元票房,大大拉高国内单片票房纪录。
创作格局:动画与传统名著相互成就的深层逻辑
国产动画创作与经典名著之间形成的“双向依赖”关系,源于多方面因素。对动画制作方而言,传统名著IP极大降低了项目开发风险,更容易获得投资方青睐。尤其是在头部动画IP处于断档期的背景下,传统文化IP为动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宝库和受众认知基础。加上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断提升,这类改编项目自然受到市场欢迎。
从创作层面看,新一代动画人展现出全球视野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特点。他们在画风和创作手法上拥有更丰富的想象力,同时表现出更强的性格特点和新时代特点。《哪吒》系列中“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反抗精神,《浪浪山小妖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浪浪山”的现代职场隐喻,都让传统故事获得了当代观众的价值认同。
在视觉风格上,《哪吒》系列的独特造型,《浪浪山小妖怪》的动态水墨风视觉,《白蛇:缘起》系列的水彩晕染效果,都成为国风动画的美学代表。
动画形式的特殊性也为传统名著的现代表达提供了更多可能。一些在真人影视中可能显得尴尬的表达方式,如热血口号喊话、现代元素混搭等,在动画中反而显得自然合适。这种形式优势让动画能够更好地打通传统与现代,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表达的平衡。
随着《浪浪山小妖怪》等中小成本作品的成功,国产动画正在探索一条聚焦故事本身、以风格化绘画提升可看性的新路径。政策扶持也在为动画产业注入新动力。此次总局重点扶持的9个项目,只是国产动画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更多影视公司正在开发自己的动画作品,包括正午阳光的动画版《琅琊榜》,马伯庸原著IP改编的《太白金星有点烦》等,持续扩展着动画电影的叙事边界。
国产动画与传统文化的“双向依赖”关系,反映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功实践。在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下,中国动画产业正在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着动画人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