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还是父母离不开孩子
发布时间:2025-09-14 10:16:12 浏览量:1
文/泠风思语
不知什么时候,也不知是哪一个人在网上感慨了一句“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离不开孩子”以后,这句感慨就在网上成为了流行语。
小学生入学后父母扒着栏杆往里看迟迟不肯离去的身影,以及中学生住校后父母牵肠挂肚的愁闷、大学生离乡后父母送别时的泪奔,甚至有的父母还用分期给孩子发生活费的方式来牵制孩子必须给父母分享在大学生活的日常信息……这些亲子现象,似乎无一不在佐证“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离不开孩子”这一论断。
其实,“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离不开孩子”这句话只是描述了亲子分离的一种情愫,只是为人父母者阶段性的一种感慨,而非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必然律。尽管客观地从总量上去看,人这一辈子,往往是父母对孩子的付出大于孩子对父母的付出。
然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付出,不是做生意,不能量化,更不能当成等价交换的生意。不然,亲情就不再是亲情,成了交易。
亲子关系的真相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而父母也离不开孩子——这里的“离不开”指的是心理层面的“离不开”,而非现实中父母与孩子不能分开。
最显而易见的是孩子在未成年之前,主要在少儿时期,尤其是在婴幼儿时期,真的完全离不开父母——尤其是妈妈。首先,那是因为孩子的生命来自父母,孩子会天然地忠诚地热爱父母;其次,那是因为孩子的生命还很弱小,孩子需要父母的日常照料与各种呵护才能存活于世、长大成人。
当孩子渐渐长大,就意味着生命力变强,自主能力随之增加,对父母照顾自己的需求越来越少,于是表现得相对独立起来。即使表现如此,孩子心中一直最为在乎和最爱的人还是自己的父母,在正常情况下这种爱会持续终生,就像父母在有了孩子后会一直关爱孩子一样。当然特殊情况除外。
孩子因为爱父母而在心理层面离不开父母与孩子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日趋独立并非二元对立,既不违和又不矛盾。谁能说孩子爱父母就不能独立,或者孩子独立了就是不爱父母呢?难道养孩子一场就是为了拴住孩子永远地待在父母身边、孩子只能为了爱父母而活吗?显然不是。
那为什么父母在看着孩子因上学、工作而离家甚至远走他乡时会怅然若失?为什么有些父母在孩子去外地上大学时才猛然察觉孩子日渐独立的结果是会带来两地分离,感慨“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离不开孩子”呢?
那是因为多数父母在孩子年幼时忙于生计不说,还因自己比较年轻而充满拓展自己生活面的动力,很难全身心地把精力投入在孩子身上,等到孩子不知不觉地长大成人要离开自己的身边远走他乡时,开始年龄变大的父母会有种“突然感”——突然孩子成大人了,突然孩子要远离自己去生活了。
这种“突然感”会带来强烈的心理冲击,从而带给父母空落无比的感觉,反而希望孩子留在自己的身边,反而想去弥补过去在亲子关系中做得不足的地方,换句话说这就是类似于“人只有失去了才知道珍惜”的心理反应。可是,孩子只会日渐长大,而时光不会倒流,想牢牢地抓住孩子的心理更是在现实中显得苍白无力。
假如父母在孩子最需要父母多加陪伴和关爱的弱小时期给予了充分的陪伴和关爱,假如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积极地参与其中并对孩子的成长因势利导从而了解孩子的步步足迹,就会在面临现实中的分离时坦然相待,只会产生短暂的分离焦虑而已。
简单地说,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深入了解和深入理解会带来对孩子的信任,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担忧。
诚然,父母对孩子牵挂也好,担忧也罢,都是在所难免,不能抹煞。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今父母养孩子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成全这个与自己血脉相连的生命茁壮成长、独立生活吗?
孩子不是宠物,需要朝夕围绕身边;孩子不是宝物,需要整天藏在家里。孩子是脱胎于父母的生命而又超越于父母生命的独立个体,父母必须允许孩子长大,允许孩子独立,允许孩子翅膀根子硬了能够远走高飞。
不过,为人父母者谁不希望孩子永远地深爱自己呢?可是孩子爱父母也不等同于孩子不能离开父母去独立。就像联结孩子和父母的血脉在孩子出生后化为无形一样,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也是于无形中存在,可以超越时空的局限而永远存在。
总之,在正常情况下的正常亲子关系中,父母和孩子是互爱彼此,谁都在心理层面离不开谁。当为人父母者明白了这一点,就无需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去控制孩子,就无需为自己与孩子之间产生的物理距离而倍感焦虑——不是孩子离开身边父母的心就缺了一块,而是孩子的位置一直在父母心里,就像孩子的心里总有父母的位置一样。
健康的亲子关系当是父母和孩子一直相亲相爱,却允许各自独立,在各自独立的生活空间里做好自己。
泠风思语写于2025年9月14日,七月二十三,周日辰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