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场浸润善意的童趣之约 历下区打造儿童公益市集探索慈善与教育融合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9-14 09:12:00 浏览量:1
近日,第五届“泉城论善”主题研讨暨第四期“泉心向善慈善讲堂”活动在历下创益园举行。来自省市各级民政部门的代表、专家学者以及慈善组织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新时代慈善事业创新发展之路。
活动现场,一批扎根基层的慈善实践案例成为讨论焦点,其中历下区儿童公益市集项目格外引人关注。该项目自2023年启动以来,已经成功举办36场活动,吸引超过1000名儿童参与,筹集善款全部用于帮扶困境儿童,成为历下区“爱满历下”慈善品牌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创新机制
构建“儿童自主+成人赋能”运作模式
周六早8点,历下区千佛山街道历山名郡广场上已热闹非凡,孩子们在家长陪伴下布置公益市集摊位。8岁的李晓宇认真摆放绘本、玩具,立起手绘“爱心小铺”招牌——这是他第二次参与,已从腼腆变得“老练”。
晓宇自主打理摊位的模样,正是历下区儿童公益市集项目核心理念的鲜活缩影。该项目最突出的特点是确立了儿童主体地位。在项目设计中,始终坚持“儿童自主、成人赋能”的原则,通过制度化的安排确保儿童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具体而言,项目建立了完善的儿童自主机制。从摊位的店名设计、商品定价到推销策略和促销方案,全部由儿童自主决策。
同时,项目执行方在活动前组织开展系统培训。培训内容不仅涵盖沟通技巧、销售礼仪等实操技能,更注重公益理念的培育。通过培训,让孩子们明白公益不仅仅是献爱心,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担当。
多元协同
形成“政社协同+专业运作”工作格局
历下区在推进儿童公益市集项目过程中,注重发挥多元主体的协同作用,构建了高效有序的工作机制。政府部门发挥引导支持作用,区委宣传部、团区委、区民政局等部门各司其职,形成工作合力,确保了项目的规范化、常态化开展。
专业社会组织的引入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历下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具有丰富经验的社会组织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这些专业机构不仅承担活动的策划执行工作,还负责志愿者培训、善款管理等专业事务。专业化的运作确保了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社区与学校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展了项目的影响力。各社区积极提供活动场地,组织居民参与,将公益市集打造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则将参与活动作为学生社会实践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班级集体参与、记录社会实践学分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这种多元协同的工作机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该项目已成功举办36场活动,吸引超过1000名儿童参与,实现了数万件闲置物品的循环利用,筹集善款全部用于帮扶本区困境儿童。
规范管理
确保“运作规范+透明可信”项目品质
为确保项目的公信力和可持续性,历下区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管理监督机制,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规范透明。善款管理是公益项目的核心环节,历下区建立了严格的善款公示制度,每场活动结束后,善款总额、用途明细都会通过社区公告栏、线上社群等多个渠道进行公示。
创新设立的“公益微账户”机制更是项目的亮点。项目为每个参与的孩子建立个人爱心档案,记录其参与次数、筹款金额、捐赠去向等信息。这些档案不仅让孩子们清晰看到自己的爱心轨迹,也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珍贵记录。许多家长表示,每次活动后和孩子一起查看“公益微账户”,已经成为家庭的一个特殊仪式。
项目管理方面,历下区制定详细规程与指南,明确各环节标准,并建立定期评估机制,收集反馈优化项目。这些机制不仅保障了项目的规范运行,也增强了参与者对项目的信任度和归属感。
历下区儿童公益市集项目通过机制创新和工作实践,探索出了一条基层慈善与儿童教育相结合的新路径。该项目不仅培养了儿童的公益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也促进了闲置资源的循环利用,更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和活力。这些改变正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家庭和社区。
据了解,历下区将继续深化项目内涵,完善工作机制,在活动形式、参与方式、善款使用等方面进行更多创新探索。同时,将进一步加强与学校、社区、企业的合作,扩大项目覆盖面和影响力,推动“人人公益、时时公益”成为深入人心的全民习惯,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兰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