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电话手表热俏背后有热议
发布时间:2025-09-14 10:33:46 浏览量:1
本报记者 祁海琳
开学不久,苏州各大商场的儿童电子专柜前热闹了不少。除了书包、文具等传统开学用品,能定位、可通话的儿童电话手表,成了许多家长为孩子准备的“新装备”。近日,记者走访苏州工业园区新光天地等商圈,并采访多位家长、学校老师后发现,这款主打“安全”的智能设备,既承载着家长对孩子的牵挂,也伴随着学习干扰、社交壁垒等争议。如何让电话手表真正成为孩子的“安全助手”而非“负担”,正成为家校共同思考的问题。
爆款电话手表被热捧
功能适配不同需求
“开学前后这半个月,销量最好,千元左右的这款最受欢迎。”在苏州工业园区新光天地的小天才电话手表专柜,销售员一边向记者展示展柜里的四款手表,一边介绍销售情况。展柜里的手表外观简约,颜色以蓝、粉等色系为主,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设计了差异化功能。
“基础的定位、视频通话、拍照、好友聊天、健康监测功能,每款都有,但内存、防水性、像素这些附加功能不一样。”销售员拿起一款标价999元的手表说,低年级孩子家长更看重基础的定位、通话功能,高年级家长则会关注内存、拍照等等。
专柜附近,一位带着儿子来选表的家长问道:“这款手表里有游戏吗?”销售员立刻拿出手机打开“小天才”App解释:“所有手表都没有娱乐功能,而且家长通过App能设置模式,学习模式下,孩子只能跟爸爸妈妈通话,其他功能都用不了。”她还补充,手表的“好友聊天”功能家长也可以管控,孩子和其他小天才手表“碰一碰”加好友后,家长能在App里看到好友列表,遇到陌生人还能直接删除。
线上销量同样亮眼。记者在某宝小天才官方旗舰店看到,标价599元的Q3款手表累计销量已超20万,评论区里满是家长的反馈:“定位准,通话清晰”“操作简单,一年级孩子自己就能用”。相比之下,华为等其他品牌的儿童电话手表,同款价位销量多在1万左右,差距明显。
“主要是身边同学都用小天才,孩子说加好友方便。”刚刚买完手表的刘先生告诉记者,他原本想选华为,但孩子坚持要小天才,“说不然跟同学聊不了天,只能顺着他。”
有人欣喜有人忧
社交壁垒成新困扰
对于电话手表,家长们的态度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支持者认为它是“安全神器”,反对者则担忧它会干扰孩子学习,甚至引发新问题。
女儿在平江实验学校读二年级的李妈妈,是电话手表的支持者。她告诉记者,今年暑假女儿独自去上兴趣班,家里有事没能送,她一路上反复给老师发消息问“孩子到了吗”,直到老师回复“已安全到校”才松口气。“从那以后我就给她买了电话手表,能实时看定位,视频通话一下就能看到孩子状态,安心多了。”
和李妈妈一样持赞同态度的还有朱女士,她的儿子今年9岁,已经淘汰了一块基础款手表,开学前特意买了升级款。“班上许多同学都有电话手表,学校要求带到学校后交给老师,放学再取,不影响上课。”朱女士说,手表的好友聊天、听故事功能孩子也喜欢。
但也有不少家长因为电话手表的副作用而困扰。“之前给儿子买了一块,结果他每天放学回家就跟同学聊天,一聊就是四五十分钟,作业拖到晚上10点才写完。”家长施女士无奈地说,发现问题后她就收了手表,“现在没手表,作业反而写得又快又好。”
家长陆先生则担心孩子的视力:“现在的手表屏幕小、字也小,孩子看消息、拍照的时候,眼睛离屏幕特别近。”他认为,电话手表只需保留通话和定位功能,“多一个功能就多一分干扰,没必要。”
更让部分家长头疼的是“社交壁垒”问题。在苏州高新区某小学读三年级的曹女士女儿,就因为手表品牌闹过情绪。“之前给她买的华为手表,结果班上同学几乎都用小天才,他们有专门的聊天群,我女儿加不进去。”曹女士说,女儿回家哭着要换小天才,“说别人都不跟她玩,这种隐形的隔阂,其实对孩子打击很大。”
原则不建议入校
如何教孩子用好手表
“电话手表的核心功能是定位和通讯,能帮家长掌握孩子动态,但作为学校,我们原则上不建议学生将其带入校园。”采访中,多位小学老师表达了类似观点,背后是对“五项管理”政策的落实——教育部明确规定,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及具有类似功能的电子设备带入校园,电话手表作为智能设备,同样适用这一规定。
“小学生自控力还在发展,手表的消息提醒、社交功能,很容易分散课堂注意力。”苏州高新区白马涧小学德育处主任朱琴介绍,学校目前采用“统一保管”制度:确有特殊情况需戴手表的学生,到校后要将手表放在班级的统一保管点,放学再取走,“这样既兼顾了部分家庭的需求,也能保证课堂不受干扰。”
针对“是否有必要购买”的问题,老师们也给出了分年级建议。对于一年级新生,吴中区溪秀实验小学副校长卢倩倩认为“若非必要,不建议购买”:“低年级孩子自控力差,容易被手表的功能吸引,不仅影响学习,还可能养成拖延习惯。”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卢倩倩则认为“可在家长引导下使用”。“高年级孩子有一定社交需求,用手表和同学交流学习心得、约定周末活动,是合理的。”她说,但要警惕“沉迷”和“攀比”,不要偏离了手表“安全工具”的初衷。
如何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电话手表?朱琴建议首先家长要“从源头把关”,选择功能简约的款式,关闭支付、游戏、非必要社交等功能,只保留通话、定位、SOS求救功能;其次,要帮孩子建立“工具认知”,告诉孩子“这不是玩具,是安全助手”,让孩子明白手表的用途;此外,家长可和孩子一起制定《电话手表使用契约》,比如“吃饭、写作业、睡前不使用”“回家后将手表放在固定位置充电”等,培养良好使用习惯。
“最重要的是家长以身作则。”朱琴强调,很多孩子沉迷电子设备,是因为家长自己经常刷手机,“如果家长回家后放下手机陪孩子读书、运动,孩子自然不会总想着玩手表。”
“孩子非小天才不买的社交问题,我们在家校沟通中也常常碰到。这种现象本质上是孩子渴望融入群体,但家长不能一味顺从,也不能简单拒绝。”朱琴说,家长可以和孩子聊一聊:“真正的好朋友,会因为你没买小天才就不跟你玩吗?你们一起跳绳、一起分享零食的快乐,比手表上的聊天更重要,对不对?”通过这样的沟通,帮孩子区分“虚拟社交”和“真实友谊”。
卢倩倩呼吁,儿童电话手表品牌应打破“社交壁垒”:“如果不同品牌能实现好友互通,孩子就不会因为‘加不了好友’被迫选某一个品牌,也能减少攀比风气。”
电话手表本身没有“好坏”,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它应该是连接家长和孩子的‘安全线’,而不是干扰学习、引发焦虑的‘麻烦线’。”卢倩倩说,只有家校携手做好引导,才能让电话手表真正发挥积极作用,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