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中医儿科24‖“小动作”不停,“小话痨”不断,中医如何从“心肝脾肾”论治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抽动障碍

发布时间:2025-09-12 18:20:10  浏览量:3

在儿科门诊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孩子:上课时小动作不断,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还会出现频繁眨眼、耸肩、清嗓等抽动症状。这些看似顽皮的表现,可能并非孩子故意为之,而是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抽动障碍在作祟。今天,就让我们从中医“心肝脾肾”的角度,来探讨一下这些问题的成因与治疗方法。

一、心肝脾肾与儿童行为障碍的关系

01

心主神明

在中医理论中,心主神明,是人体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主宰。当孩子心神不宁时,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多动不安等症状。例如,心脾两虚的孩子,往往面色不华,肌肉抽动无力,精神倦怠,食欲不振,睡卧露睛,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脉弱无力。

02

肝主疏泄

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其经络分布广泛,与人体的运动功能密切相关。肝气郁结或肝阳上亢,都可能导致孩子出现抽动症状。如肝亢风动型的孩子,表现为频繁眨眼、肢体抽动,伴有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

03

脾主运化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运化失常,痰湿内生,影响心神和肝木。脾虚痰聚型的孩子,常见喉中异响、肌肉抽动,食欲不振,舌苔白腻,脉滑。

04

肾藏精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肾精充足则脑髓充盈,神机灵敏。肾精不足的孩子,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抽动,且伴有生长发育迟缓,舌淡少苔,脉沉细无力。

二、中医辨证施治方法

01

中药汤剂

根据孩子的不同证型,中医会开具相应的中药汤剂。例如,对于痰火扰神型的孩子,可选用黄连温胆汤加减,以清火涤痰,宁心安神;对于阴虚风动型的孩子,则可用大定风珠加减,滋阴养血,柔肝息风。(具体辨证用药请线下就医)

02

针灸疗法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大脑中与抽动相关的神经活动。常用的穴位有百会、神庭、本神、印堂、内关、风池等。对于惧针的孩子,可选用皮内针或激光针等无痛技术。

03

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是一种无创的治疗方法,通过特定手法刺激穴位,调节经络脏腑功能。如推揉脾土可健脾化痰,捣小天心能镇静安神,揉五指节有助于安神镇静、祛痰、通窍。

04

耳穴贴压

耳穴贴压是通过刺激耳部穴位来调节脏腑功能。常用穴位包括神门、皮质下、脑干、心、肝、肾等。这种方法操作简便,孩子易于接受。

三、日常调护与预防

01

合理饮食

避免让孩子食用辛辣刺激、肥甘厚味的食物,以免损伤脾胃,加重痰湿。可适量食用百合、莲子、山药、薏苡仁等健脾益气、宁心安神的食物。

02

充足睡眠

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时间,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减轻抽动症状。

03

适度运动

鼓励孩子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游泳、跑步、跳绳等,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但应避免过度劳累。

04

心理疏导

家长要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耐心,避免过度批评和指责。可以通过沙盘游戏、音乐疗法等方式,帮助孩子缓解压力,调畅情志。

05

避免不良刺激

注意预防感冒等外感疾病,避免孩子长时间接触电子屏幕,减少外界不良刺激。

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抽动障碍并非“不治之症”,中医从“心肝脾肾”论治,为这些疾病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治疗手段。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综合疗法,结合日常调护,可以有效改善孩子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家长朋友们,如果您的孩子有类似问题,不妨尝试中医治疗,让中医智慧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