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老师来了》| 敏感特质儿童养育技巧

发布时间:2025-09-11 17:57:10  浏览量:2

老师来了

敏感特质儿童

您是否常困惑孩子为何对衣物标签格外抗拒、因细微评价陷入情绪低谷,或是会为“人生意义”这类深刻问题陷入沉思?其实,这并非孩子“胆小”“娇气”,而是他们拥有珍贵的敏感特质——如同配备了“高功率天线”,能敏锐捕捉世界的细节,兼具强共情力与丰富创造力。

本期节目从核心认知、阶段表现到沟通技巧与特殊情况应对,

帮助家长科学认知这一特质,破解不同年龄段(从婴儿期到青春期)敏感儿童的行为密码,避开否定情绪、过度保护等养育误区,

带您读懂孩子的敏感,用理解与接纳守护他们独特的成长之路。

本期《老师来了》关注:敏感特质儿童养育技巧

嘉宾介绍

熊莉莉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柳州市心理卫生协会会长

柳州市心理危机干预救援队副队长

柳州市红十字心理救援队队长

区心理救援队队员

团市委12355青少年服务心理专家

柳州市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心理咨询师

擅长儿童青少年抑郁、焦虑、强迫等心理咨询,沙盘游戏治疗、内观疗法、绘画音乐治疗,注意力训练、正念冥想、团体心理辅导、婚恋家庭咨询、心理危机干预,学校、企事业单位心理健康讲座培训等。

敏感特质的核心认知

本质定义

敏感是中性特质,非缺陷,指孩子感觉敏锐、对外界反应快,神经通路处理信息更细致,如同“高功率天线系统”,能捕捉细微光线、声音、情绪等信号,具有共情力强、创造力丰富等珍贵优势。

常见误解

常被贴上“胆小”“娇气”“玻璃心”等负面标签,家长易将其视为孩子的“问题”,实则是对敏感特质的认知偏差。

典型表现

◦ 共情力突出:善于察言观色,能觉察他人未说出口的情绪,是同伴的倾诉对象,可调节同伴间矛盾。

感官敏感:对衣物标签、颜色等感官刺激反应强烈,如抗拒穿有标签的新衣服、不接受不喜欢颜色的物品。

思维深度强:像“小哲学家”,会反复思考人生、公平等深刻问题,甚至表现出“忧国忧民”的状态。

追求完美:害怕出错,易拖延任务,会反复修改作业,因字写得不好而频繁涂擦。

难适应变化:对转学、换老师等突发变化抗拒,需要提前告知并预留适应时间。

创造力丰富:想象力强,对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情感表达充沛,能从独特视角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

不同年龄段敏感儿童的表现

婴儿期(0-2岁,感官与依恋安全敏感期)

◦感官反应:尿布湿了未及时更换会哭闹不止,对轻柔、激昂、悲伤等不同风格的音乐有明显情绪反应。

依恋表现:存在分离焦虑,可能只允许妈妈等亲密照料者抱,拒绝陌生人接触。

幼儿期(3-6岁,情绪与社会规则敏感期)

◦情绪表达:被批评后易出现抵触行为,如因没玩够玩具被催促吃饭而躲在床底,拒绝沟通和吃饭。

规则敏感:会严格按顺序、颜色等标准摆放玩具,如让玩具火车头朝向一致。

学龄初期(6-8岁)

情绪波动:易因小事触发激烈情绪,且平复时间长,可能伴随肚子痛、头痛等身体反应。

社交敏感:会过度解读同伴表情,如因同学皱眉而怀疑自己被讨厌。

学龄中期(9-10岁,认知与关系敏感期)

在意评价:对批评和负面评价敏感,易误解他人意图,如将老师“润色作文结尾”的建议理解为“老师不喜欢这篇文章”。

易崩溃:多重压力下(如学校嘈杂活动、课堂回答不理想、家长唠叨等),可能因小事突然大哭或发怒。

过度解读:会因同学未回信息而担心对方生气,过度思考社交细节。

青春期(13-18岁)

社交焦虑:关注外貌,担心被议论长相,在团体中因怕说错话被排挤而不敢表达,易感到孤独。

自我要求高:对自己设定的目标期待高,达不到时易拖延任务,甚至找借口放弃,避免面对失败和评价。

主持人 洲扬(左)嘉宾 熊莉莉(右)

敏感儿童的养育方法与沟通技巧

常见养育误区

否定情绪:孩子哭闹时说“这有什么好哭的”,否定其情绪表达,导致孩子自我否定、隐藏情绪。

过度保护:因孩子敏感而回避可能引发不适的场景,如“不开心就不玩了”,削弱孩子适应能力。

缺乏耐心:对孩子的深度思考表现出不耐烦,说“想太多没用”,抑制孩子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误解标签:将孩子的敏感行为贴上“矫情”等错误标签,导致孩子混淆自身情绪,怀疑自我。

科学养育原则

理解与接纳:认可敏感是孩子的独特特质,避免将其病理化,为孩子创造包容的成长环境。

避免无效沟通:不否定、压抑孩子情绪,不过度保护,不随意贴负面标签,减少亲子矛盾。

三步沟通法

身体连接:孩子情绪激动时,通过蹲平保持视线平齐、轻拍后背、拥抱等触觉安抚,传递支持,同时说“我在这里陪着你”。

表达需求:引导孩子清晰说出事实、感受和需求,如“爸爸取消旅行计划(事实),我很生气(感受),希望爸爸提前告诉我变化(需求)”。

情绪锚定技术

核心原理:通过建立条件反射,让孩子在特定信号(动作、物品、音乐等)触发下快速平复情绪。

具体方式:可选择固定手势(比心、“耶”等)、小挂件、喜欢的歌曲等作为“情绪锚点”,如孩子平静时,通过抚摸小熊挂件并同步强调“放松的感觉”,让小熊成为放松信号。

注意事项:孩子情绪极度强烈时,先让其宣泄,待情绪稍缓再使用锚点;锚点效果不佳时,灵活切换方式,如增加拥抱等共情行为。

特殊情况处理

若孩子因敏感出现长期不上学、回避必要活动,且伴随持续痛苦情绪、失眠、呕吐等身体不适,需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帮助。

嘉宾 熊莉莉 做客《老师来了》直播间

《老师来了》以亲子关系为方向,邀请各领域权威人士做客,从不同⻆度与受众、嘉宾共同探讨、解决在孩子关键期教育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首播:FM99.10柳州交通广播

周二、三、五11:30-12:30

重播:FM102.9柳州综合广播

工作日12:00-13:00

FM99.10柳州交通广播

周一、六、日11:30-12:30

节目合作

本期节目由柳州市妇女联合会、柳州市家庭教育学会与柳州市融媒体中心(柳州市广播电视台)《老师来了》栏目联合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