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定要接初中孩子放学?一位老教师的答案点醒无数家长
发布时间:2025-09-11 13:51:40 浏览量:1
你永远不知道,孩子在放学路上最想分享什么
前几天和一位初中生的妈妈聊天,她说自从孩子上初中后,生活变成了“朝七晚九”的奔波。
“但你知道吗?”她说,“我最珍惜的,反而是每天接送孩子的那短短二十分钟。”
常听人说:“现在的孩子太娇气,初中生了还要家长接送。”
事实真的如此吗?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我曾经也这样认为。直到大儿子上了初中,我才发现:接送孩子,与娇气无关,与爱有关。
一位任教20年的班主任告诉我:“初中阶段是孩子变化最大的时期,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但同时又渴望被理解。放学路上的那段时间,往往是亲子交流的黄金时刻。”
心理学家发现,并排交谈比面对面交流更容易让人打开心扉。在接孩子时,你和孩子并排坐着,没有眼神对视的压力,孩子更容易畅所欲言。
我儿子就经常在车上突然冒出一句:“妈妈,今天班里发生了一件事...”而这些话,回到家后他可能再也不会提起。
教育专家李玫瑾教授曾说,孩子放学走出校门的那一刻,是最想分享见闻的时候。如果能抓住这个时机与孩子交流,就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很多家长与孩子的交流仅限于:
“作业写完了吗?”
“考试考得怎么样?”
“老师今天表扬你了吗?”
这种功利性交流,正在悄悄摧毁亲子关系。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70%的中学生不愿意与父母交流心里话,因为他们觉得“说了也没用”或者“马上就会变成说教”。
没有“废话”的交流,就像没有润滑油的机器,运转起来只会越来越吃力。
什么是“废话”?
就是那些不带着教育目的、不急于评判对错、不立即给出建议的闲聊。
“今天学校午饭吃什么?”
“你们班谁最搞笑?”
“操场边那棵大树叶子黄了吗?”
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话题,恰恰是构建亲子情感的基石。孩子通过这些轻松的话题测试交流的安全感:如果父母连这些“小事”都愿意倾听,他们才敢将真正的心事托付。
最重要的是:闭上嘴,打开耳朵。
不要急于评判,不要急于指导,不要急于转移话题到学习上。
有时候,孩子只需要一个倾诉的对象。他们不需要完美的父母,只需要愿意倾听的爸妈。
儿童心理专家提醒:在放学路上,父母的手机应该保持安静。那短短的十分钟,请完全属于孩子。
初中三年,高中三年,这六年,是孩子从儿童走向青年的关键期,也是亲子关系最容易出现裂痕的时期。之后孩子上了大学,我们就再也没有机会接送他上下学了。
很多父母等到孩子关上心门后才发现:曾经那个无话不说的小人儿,不知何时已经变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教育没有回头路,亲子关系的建立更是如此。错过了关键期,可能就错过了一辈子。
有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孩子站在你面前,你却不懂他的心。
接送孩子的路上,那短短的十分钟,可能是破解这种距离的最好机会。
它不是负担,而是礼物;不是无奈的责任,而是宝贵的机会。
所以,珍惜还能接送孩子的时光吧。不是因为孩子需要接送,而是因为亲子关系需要这十分钟的滋养。
也许有一天,当孩子长大离家后,你会格外怀念这段在路上说“废话”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