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赋能,构建困境儿童福利保障新格局
发布时间:2025-09-10 16:51:46 浏览量:1
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坚守儿童优先原则,将困境儿童关爱保障工作列为重点民生工程,以责任为帆、温情为桨、创新为舵,通过系统化布局、精准化施策、立体化服务,全面构建起覆盖广泛、服务精准、保障有力的困境儿童福利保障新格局。
精准康复“助翼”,点亮成长希望
在浙江康复医院西溪院区的康复训练室内,园园正借助专业仪器进行步态训练。据康复医生杨自强介绍,园园患有轻度脑瘫,存在下肢肌张力偏高、步态异常等问题。
2024年,园园加入余杭区“助翼计划”后,浙江康复医院为其量身定制了个性化康复方案。“我们通过运动疗法、悬吊训练、骑马机训练等强化他的平衡与步态控制,同时,借助牵伸、冲击波等手段降低肌张力。孩子的参与积极性很高,康复效果十分显著。”杨自强说。
作为余杭区在省级“添翼计划”基础上推出的区级困境儿童康复救助项目,“助翼计划”通过资金加码、科技赋能、服务升级,为有康复需求的困境儿童提供更优质、更精准、更专业的康复服务,助力其改善身心功能,点亮成长希望。
据余杭区儿童救助保护中心主任洪旭东介绍,项目还引入“开星果”脑机环、多模态脑机接口、外骨骼机器人等智能康复设备,构建“意念—肌肉—机器”三位一体康复系统,并依托生成式AI技术为每名儿童定制专属康复路径,全力打造全国智能儿童康复标杆。截至目前,“助翼计划” 已为111名儿童提供专业康复训练,对60名家长开展康复技能培训。
专业协同“聚力”,夯实保障根基
“过去,面对困境儿童复杂的心理需求,我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仁和街道东塘村儿童主任黄晓婷坦言。从事儿童工作7年来,她亲眼见证了余杭区儿童保护体系的持续完善与专业化升级。“现在,我们联动心理咨询师、社工等专业力量,开展工作更有支撑了。”黄晓婷说。
为破解基层服务力量不足的难题,余杭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儿童心理咨询、康复训练、个案管理等专业服务交由第三方机构承接,确保服务专业化,服务效能显著提升。此外,全区还建立完善危机响应机制——依托家庭监护评估与四色管理制度(红、橙、黄三色动态预警管理以及绿色的常规管理),困境儿童紧急事件可实时推送至儿童主任、公安、医院等多元主体,形成全覆盖、高效能的危机干预网络。
这份“底气”源于余杭区不断创新的未保工作机制。为系统提升基层儿童福利服务的专业化与规范化水平,余杭区出台《儿童主任服务规范》地方标准,打造“1个儿童主任+1个专业机构联络员+1个网格员+ N个志愿者”的专业化服务队伍;以公益实践基地、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儿童工作赋能基地、困境儿童临时监护基地四大阵地为依托,以三色探望、扩面保障、四色管理、联动帮扶、个案会商五大机制为驱动,从生活、教育、心理、环境、医疗、康复六大维度发力,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1456”未成年人关爱保护体系。
资源需求匹配,拓展服务维度
“照顾孩子这些年,我心理压力大,经济负担也重。”家住余杭区仁和街道的李女士说。她的儿子小雨是一名孤独症儿童,自参加“星光启航”融合课堂3个月以来,小雨从封闭、胆怯逐渐变得主动参与团体活动,自理能力明显提升,笑容里也多了自信与活力。
“之前带孩子试过不少机构的课程,有的一次就要几百元,长期下来对家庭是个不小的负担。后来知道‘星光启航’是纯公益项目,完全免费,我心里一下子轻松多了。”李女士满心感激。
“星光启航”融合课堂是余杭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于2024年推出的公益项目,旨在提升特殊儿童的自理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今年3—6月,第四期课程服务15组特殊儿童家庭,通过“一对一”个训与“一对多”小组教学相结合的模式,灵活开展社交、情绪、生活技能三类训练,累计完成社交课程32场、生活适应课36场。
“这里的特教老师很专业,还特别注重实践体验,孩子学得快、记得牢。”李女士介绍,在老师的建议下,她利用自家小院空地种上番茄,引导小雨观察植物生长。如今,小雨不仅能分辨番茄苗与果实,还能清晰地说出番茄生长的各个阶段。
除“星光启航”外,余杭区还以“伴你成长”为核心品牌,构建覆盖特殊儿童全生命周期的慈善服务体系,精准匹配资源与需求,持续拓展服务维度。全区先后开展脑瘫儿童家庭关怀、孤独症儿童帮扶、贝橙光影“微光计划”等项目,通过夏令营、微心愿认领、心理疏导、技能培训、上门慰问、康复陪诊、生活体验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守护困境儿童成长。(本报记者 柳 旭 见习记者 孙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