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规划对 1 颗小行星实施撞击,备选目标已确认,至少几十年 100 年内不能再撞击地球”,动画演示→
发布时间:2025-09-10 16:44:21 浏览量:2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无数小行星如脱缰的野马般穿梭飞驰,其中一些,正悄然威胁着地球的安宁。你是否曾想过,假如有一天,一颗小行星朝着地球直撞而来,我们该如何应对?如今,中国科学家们正为此积极行动,规划对一颗小行星实施撞击,力求为地球打造一道坚固的 “安全盾牌”。
9 月 4 日至 5 日,在安徽合肥召开的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一个重磅消息震撼了整个科学界 ——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宣布,我国正在紧锣密鼓地规划对一颗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旨在验证小行星防御方案的可行性。这一消息,瞬间点燃了全球对小行星防御议题的关注热情,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
据吴伟仁院士介绍,此次任务将采用极为精妙的 “伴飞 + 撞击 + 伴飞” 任务模式。届时,我国将发射观测器和撞击器。观测器会率先抵达目标小行星附近,对其进行全方位、近距离的抵近观测,如同一位严谨的医生,仔细检查患者的身体状况,获取小行星详细的特性参数,为后续的撞击行动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
紧接着,撞击器将肩负重任,对小行星实施高速撞击。这一撞击过程可不简单,我国将通过天地联合的先进方式,运用近距离高速成像等前沿技术,密切开展对小行星轨道、形貌和溅射物变化的观测,从而准确评估撞击效果,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与未知。
具体而言,我国计划在距离地球约 1000 万公里的遥远之处,对迎面飞来的小天体发射动能撞击器。当两者交会后,要全力争取产生巨大的动能,进而改变小天体的轨道。吴伟仁院士强调,我们期望通过这次撞击,能让小行星的轨道至少改变 3 到 5 厘米,并且确保它在未来几十年甚至 100 年内,都无法再对地球构成撞击威胁。这一目标看似微小,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是人类迈向主动防御小行星威胁的关键一步。
小行星,这些太阳系原始星云在形成大行星过程中的 “半成品”,宛如宇宙中的神秘使者,有着独特的魅力与危险。它们形状各异,有的像不规则的巨石,有的似奇形怪状的雕塑,每一颗都与众多小伙伴共同在特定轨道上运行。在太阳系中,约 90% 已知的小行星分布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今年 5 月成功发射了天问二号探测器,开启了首次小行星探测之旅。目前,天问二号探测器已在轨运行超过三个月,其探测的第一站是一颗名为 2016HO3 的近地小行星。这颗小行星在太阳和地球引力的共同作用下,既绕太阳公转,又与地球 “共舞”,有着独特的运行轨迹。
天问二号将围绕它进行伴飞、取样、返回等一系列复杂任务,并将采集到的样品带回地球。此次任务将执行约十年,包含多个任务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充满挑战,但也充满希望。天问二号的出征,不仅是我国小行星探测的重要里程碑,也为我们深入了解小行星的奥秘提供了宝贵机会。
在全球范围内,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也纷纷开展各自的小行星探测和防御计划。美国在 2022 年 9 月成功实施 “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任务,通过动能撞击改变了目标小行星 “迪莫弗斯” 绕母星 “迪迪莫斯” 的公转周期,验证了动能撞击技术在改变小行星轨道方面的可行性。
欧航局的 “赫拉” 航天器于 2024 年 10 月 7 日发射升空,进一步完善动能撞击行星防御方案。日本的 “隼鸟 1” 号和 “隼鸟 2” 号探测器则分别实现了小行星采样返回,为研究太阳系早期信息和生命起源线索提供了重要数据。这些国际上的努力和成果,为全球的小行星研究和防御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也激励着我国科学家不断探索前行。
我国规划的小行星撞击任务,不仅是一项伟大的科学探索,更是为全人类的安全和未来承担起责任。这一任务的实施,将极大提升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水平,为未来应对可能的小行星撞击威胁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通过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与交流,共享数据和研究成果,我们将共同推动全球小行星防御事业的发展,为地球和人类文明的延续保驾护航。就像《流浪地球》中所展现的那样,面对宇宙的未知挑战,人类唯有团结一心,凭借智慧和勇气,才能守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小行星防御计划将取得圆满成功,为人类的安全与发展书写新的辉煌篇章。让我们拭目以待,见证这一伟大时刻的到来!
免责声明:文章案例过程,图片都来自于网络,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果涉及案件版权或者人物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文本不存在捏造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