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生连呼要命:5岁娃昏迷送医,急查妹妹也中招!
发布时间:2025-09-10 11:13:44 浏览量:1
儿童糖尿病“狡猾至极”,擅长伪装成感冒、急性肠胃炎等普通病症,稍有不慎,就能取人性命。
最近,“5岁姐姐因糖尿病昏迷,妹妹也确诊”的新闻引发关注。5岁的小飞因发热、气喘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被家人当作感冒在家用药,后突发昏迷送医,确诊为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医生建议一级亲属接受检查,结果3岁妹妹已处于糖尿病2期(自身免疫活动期)。这一事件为广大家长敲响警钟,也给基层医生诸多警示。
图源 | 钱江视频截图
今天,我们就结合这个真实案例,聊聊基层医生在儿童糖尿病诊疗中必须避开的误区、要掌握的关键技能。
1
误区1:“孩子这么小,怎么会得糖尿病?” 数据打脸,低龄化趋势已不容忽视
“我当时看孩子发烧、气喘,以为就是普通感冒,怎么也想不到是糖尿病啊!”这是小飞妈妈在孩子确诊后说的话,其实不少基层医生也有类似的认知惯性——过去总把糖尿病归为“成人代谢病”,对儿童患者缺乏警惕。但数据不会说谎:现在儿童患糖尿病早已不是罕见情况。
先看两组关键数据:
我国儿童2型糖尿病(T2DM)的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根据2024年的一项调查,3~18岁儿童T2DM患病率已达18/10万,通过简易糖耐量筛查,患病率更高至159/10万,说明还有大量患儿未被诊断[1]。
中国1型糖尿病(T1DM)研究,数据显示,2010至2013年我国全年龄组人群T1DM发病率为1.01/10万人年[2]。一项基于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信息中心T1DM登记数据的研究显示,T1DM发病率增加,预计2027年新发T1DM患者将较2017年增加1.57倍[3]。
我国北京、浙江地区的数据表明,儿童T1DM呈现低年龄化的倾向,5岁以下发病率增幅快于其他年龄组[4]。而这类糖尿病好发于儿童期,且起病急,若未及时发现,很容易进展为酮症酸中毒(DKA)。
基层医生日常接诊中,最容易犯的错就是“年龄过滤”:看到3-6岁的幼儿,即便出现“多饮多尿、精神差”,也迟迟不查血糖。但诸多病例告诉我们,这些看似“不搭边”的症状,可能就是儿童糖尿病的信号。
基层临床小贴士 遇到以下情况,建议测一次随机血糖:
不明原因多饮、多尿超过3天,或伴随体重下降;反复发热(尤其是低热),常规抗感染治疗效果不好;精神反应差、嗜睡,排除脱水(如腹泻、呕吐)后仍无缓解。血糖检测成本低、操作快,却能帮我们快速排除或确诊糖尿病,避免因“年龄偏见”漏诊。
2
误区2:只等“三多一少”?儿童糖尿病常伪装成“感冒”“肠胃炎”
儿童糖尿病的“狡猾”之处,在于不完全是“三多一少”症状起病——尤其是3岁以下的幼儿,表达能力有限,症状更容易被其他疾病掩盖。就像案例中的小飞,最初表现是“发热、气喘”,这和普通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几乎一样。
而有些儿童糖尿病很容易伪装成“急性肠胃炎”。有病例显示:11岁青少年在参加聚会后,便出现腹泻、呕吐、低烧等症状,于附近的诊所就诊考虑为“急性胃肠炎”,口服药物治疗后仍未见好转,反而出现嗜睡的情况。而后进一步就诊,检测血糖时血糖仪显示血糖数值31.76mmol/L,比正常范围高出足足5倍多,考虑该患者伴有严重的酮症酸中毒症状。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体内酸性物质堆积,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导致腹痛、呕吐,和肠胃炎的症状高度相似。但两者有个关键区别:
鉴别要点急性肠胃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腹泻情况多伴随明显腹泻,粪便性状异常(如稀水样、黏液样)通常无腹泻,或仅为少量稀便腹痛特点呕吐后腹痛多明显缓解呕吐后腹痛仍持续,甚至加重特殊体征无特殊呼吸、气味异常呼吸深快(类似“小狗喘气”,医学称“库斯莫尔呼吸”),口腔有“烂苹果味”(丙酮味)基层鉴别小技巧,多问3个问题:
“孩子最近喝水、尿尿和以前比,有没有变多?”“孩子最近体重有没有下降?比如衣服变松了、脸蛋变小了?”“孩子呼吸有没有变快、变深?嘴里有没有怪味?”如果有任何一个问题答案是“是”,立即测血糖——这一步能帮我们避开“误诊陷阱”,挽救孩子的生命。
3
误区3:“没症状不用查”?糖尿病有家族聚集性,高危儿童必须主动筛查
小飞的妹妹被确诊为“糖尿病2期(自身免疫活动期)”,说明糖尿病存在“家族聚集性”——无论是1型还是2型,遗传易感性都是重要因素。
先明确两类糖尿病的家族关联:
1型糖尿病:虽与后天生活方式关联不大,但如果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有1型糖尿病,孩子患病风险会比普通儿童高,通常考虑是携带了相同的易感基因,在外界因素(如感染、环境)触发下,先后出现自身免疫反应(胰岛β细胞被破坏);2型糖尿病:家族聚集性更明显,这和家庭成员相似的饮食习惯(如高糖、高油饮食)、运动习惯(久坐少动)密切相关,这些“家庭共同因素”会让孩子早早陷入肥胖、代谢紊乱的困境。
基层医生的优势在于“贴近家庭”——能通过建档、慢病管理,了解孩子的家族健康史;也能通过定期体检,对高危儿童提前干预。对高危儿童来说,“无症状时筛查”才是关键:
糖尿病高危人群类型筛查项目筛查频率异常处理T1DM空腹血糖+胰岛自身抗体每年1次;若胰岛自身抗体阳性,每3个月复查1次血糖异常或抗体阳性,立即转诊至儿科内分泌专科T2DM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若空腹血糖正常但有肥胖、家族史,加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每半年1次血糖异常(空腹≥6.1mmol/L或餐后2小时≥7.8mmol/L),转诊至儿科内分泌专科最后想和基层医生们说:儿童糖尿病的诊疗,基层是“第一道防线”。我们或许没有先进的设备,也不是内分泌专科医生,但我们能通过“多问一句病史、多测一次血糖、多做一次宣教”,为孩子筑起健康屏障。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健康与医学专业委员会,傅君芬,罗飞宏,吴蔚,孙成君.儿童2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5)[J].中华儿科杂志,2025,63(2):131-137
[2]Weng J , Zhou Z , Guo L ,et al. Incidence of type 1 diabetes in China, 2010-13: population based study[J]. BMJ, 2018,360:j5295. DOI: 10.1136/bmj.j5295 .
[3]Liu C , Yuan YC , Guo MN ,et al. Incidence of type 1 diabetes may be underestimated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 evidence from 21.7 million people between 2007 and 2017[J]. Diabetes Care, 2021,44(11):2503-2509. DOI: 10.2337/dc21-0342 .
[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周智广.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1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14(11):1143-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