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高智商儿童,6岁前就有3个特征,看看你家娃有几个?》

发布时间:2025-09-06 19:28:55  浏览量:1

为人父母,谁没偷偷羡慕过“别人家高智商娃”?比如楼下的朵朵,3岁就能自己分类整理玩具,还会把红色的杯子、袜子都放进红盒子;

比如邻居的浩浩,拆了遥控车研究“小马达怎么转”,连饭都忘了吃;再比如我家浩源,蹲在地上看蚂蚁搬家,能看40分钟,问18个“为什么”。其实呀,不用等孩子长大,6岁前这3个“小特征”,早就暴露了他们的“聪明天赋”!

上周去朋友家,看到3岁的朵朵在整理玩具,我很惊讶——她不仅把小汽车、布娃娃分了类,还把红色的玩具放进红盒子,黄色的放进黄盒子,甚至把妈妈的红色围巾也搭在红盒子上,说:“围巾是红色的,应该和红色玩具住一起。”

朋友说,这是朵朵自己“发明”的,因为之前妈妈教过她“红色的玩具放红盒子”,结果她把“分类”的方法用到了所有红色的东西上。

我突然想起,儿童发展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迁移能力”——就是把学过的知识用到新场景里。悟性高的孩子,就像有个“大脑中转站”,能把“分类玩具”变成“分类所有东西”,把“学过的数字”变成“数水果”“数楼梯”。

比如朵朵后来学数学,老师说她“逻辑思维特别好”,其实就是小时候的“迁移能力”培养了她的抽象思维——而抽象思维,正是高智商的核心。

有次我问朵朵:“你为什么把红色围巾放进红盒子呀?”她歪着头说:“妈妈说红色玩具要住一起,围巾也是红色的,所以要一起呀。”你看,这不是“学东西快”,而是“会思考”——他们的大脑在“主动加工”信息,而不是“被动记住”信息。

浩源5岁时,看到蝴蝶停在花上,蹲在地上问了我一串问题:“蝴蝶为什么要吸花蜜?它的嘴巴在哪里?花蜜是花长的吗?蝴蝶沾了花粉会不会弄脏?”

我一开始还能回答,后来实在答不上来,就说:“我们一起查资料好不好?”结果他拉着我去翻《昆虫记》,还让我帮他找“蝴蝶的嘴巴”的图片。

后来我查资料发现,好奇心强的孩子,大脑中的“多巴胺受体”更活跃——因为探究的过程会让他们感到“快乐”。比如浩源拆玩具,不是“调皮”,而是想“找答案”:“遥控车的小马达怎么转的?”“充电宝里的电在哪里?”

美国儿童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3-6岁时好奇心强的孩子,到10岁时的认知能力比普通孩子高23%,因为他们的大脑一直在“主动思考”。

有次我问浩源:“你拆玩具的时候,有没有怕妈妈说你?”他说:“妈妈说‘你想知道里面是什么,很好呀,我们一起装回去好不好?’”你看,好奇心不是“麻烦”,而是“学习的动力”——只要我们愿意“陪他找答案”,他的“探究欲”就会变成“学习的兴趣”。

我邻居家的轩轩,小时候看动画片能坐2小时,但学拼图时坐5分钟就不耐烦。

轩轩妈妈很头疼:“这孩子专注力是不是有问题?”我告诉她,“专注力”不是“坐得住”,而是“主动控制”——比如拼拼图时,能主动忽略旁边的噪音,专注于“怎么搭更高”;看书时,能主动翻页,思考“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后来轩轩妈妈用“游戏式专注”训练:比如让轩轩拼“汽车拼图”,先拼简单的10块,完成后夸他:“你刚才专注拼了15分钟,比上次多了5分钟,真棒!”慢慢的,轩轩拼拼图的时间越来越长,现在学数学时,能专注做20分钟题。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发现,6岁前能主动专注15分钟以上的孩子,上小学后的学习成绩比普通孩子高30%,因为他们能“高效吸收”知识。

我问轩轩:“你现在拼拼图,会不会觉得无聊?”他说:“不会,因为我想拼出‘超级汽车’,所以要专注呀!”

你看,真正的专注力,是“主动选择”并“保持聚焦”的能力——而这种能力,需要我们“保护”:比如孩子专注拼拼图时,不要喊他“吃水果了”;孩子专注看书时,不要打断他“过来玩”。

其实呀,每个孩子都有“聪明的潜力”,关键是我们有没有“看见”他们的“小特征”:

悟性高的孩子,需要我们“鼓励迁移”:比如朵朵妈妈会说“你把红色的东西分在一起,真聪明,那黄色的东西应该住哪里呀?”;

好奇心强的孩子,需要我们“耐心回答”:比如浩源问蚂蚁的问题,我会说“我们一起查资料好不好?”;

专注力强的孩子,需要我们“保护专注”:比如轩轩拼拼图时,妈妈不会打断他。

就像苏轼写的:“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其实我们不需要孩子“功成名就”,只要他们“平安健康”,“快乐成长”。但如果我们能“懂”他们的“小特征”,能“陪”他们一起“探究”,能“保护”他们的“专注”,那么他们的“聪明”,一定会变成“一辈子的财富”。

你家娃有这3个“小特征”吗?有没有哪个特征让你“头疼”又“骄傲”?比如“拆玩具”“问不完的问题”“坐不住”?欢迎在评论区聊聊,我们一起当“懂孩子的妈妈”!

毕竟,最好的“起跑线”,不是“补多少课”,而是“懂孩子的每一个‘小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