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英年早逝一生未婚,为什么会有1个儿子2个孙子?原因很简单
发布时间:2025-08-17 19:55:00 浏览量:1
霍去病一生未婚,却为什么会留下一个儿子和两个孙子?
公元前140年,平阳小吏霍仲儒在长安偶遇汉成帝李卫当时的宫女卫少儿,两人相爱,卫少儿生下了霍去病。
可霍仲儒很快抛下她离去,卫少儿含辛茹苦把孩子拉扯大,母子俩天天顶着“私生子”的闲言碎语,异常艰难。霍去病小时候缺少父爱,又常遭人指指点点,直到他舅舅卫子夫被汉武帝宠幸,他们母子才走出泥潭,一夜之间成为“皇亲国戚”。
而真正让他名噪天下的,是征匈奴一役。汉武帝忍无可忍,决定彻底反击匈奴,霍去病那会儿才十七岁,被卫青举荐入幕,肩负侦察、夜袭任务。
第一次带八百骑兵直捣漠北营帐,纵击杀敌数千人,匈奴人大惊,这才有了“霍去病”这个铁血名字。两年后,汉武帝封他为骠骑将军,左神策军都尉。
公元前119年,霍去病亲率五万汉兵深入漠北,沿途丢下辎重补给,采取轻骑追击,把匈奴主力打得落花流水。追击至狼居胥山,他当场封狼居胥,吹响了“封狼居胥”的凯歌。
史书记载“斩首七万余级”,匈奴从此胆寒。
可英雄多娇,霍去病却英年早逝。公元前117年,年仅二十四的他在征途中因积劳成疾,一场高烧之后便香消玉殒。
功臣去世,冠军侯爵位按理无人世袭,就要归还朝廷。霍家上下急了,他们不愿冠军侯爵位黄梁一梦。
此时,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兄长霍光已脱颖而出——他在朝中做了郎官,又因当年伴左右的缘分,深得汉武帝信任。霍光心想,若能续承去病衣钵,不仅能保住侯爵头衔,也能为家族留一线生机。
于是,他写了奏折。
长安的清晨,太常寺掖门外,霍光提着奏章,步入保和殿: “启奏陛下,冠军侯之爵,因侯主早逝无人继承,今臣有一子年方三岁,恳请陛下许以过继于霍去病名下,以续侯祀。”汉武帝翻阅奏折,抚案沉吟: “冠军侯乃朕所倚重之将,去病未婚无嗣,若真能续以香火,倒也可承其志。”
于是,他当庭首肯。三岁的霍嬗,被宣诏过继,成了霍去病名义上的儿子,继受冠军侯爵。
两府文武官员为小侯押衔,颁赐虎符,径入府第。
从此,霍嬗虽口里喊“爹爹”,实际上是由舅舅霍光、皇帝与丞相辅政。他三岁入宫,汉武帝亲手教他读书写字,有时将太子也暂时让出书房,专用于小侯。
汉武帝还常对群臣说:“始皇营匈,终须后人,我看这小家伙,有几分去病青气。”群臣无不侧目。
可是,命运又一次捉弄了霍家。公元前110年,年仅九岁的霍嬗突患急症,连夜昏迷,御医束手无策,不到两日便暴毙。
汉武帝闻讯,一时悲痛万分,曾下令停朝三日。冠军侯爵位再次面临断绝。
霍光不甘就此止步,他又抱着“续香火”的念头,请求陛下将自己的另两位年幼孙子也过继给霍去病。“一人未继,众孙又何妨?”他在奏折里这样写道。汉武帝叹道:“家法可入国法乎?
朕虽不忍,可宗法自古有之。”最终,还破例同意。
于是,冠军侯府里又多了两名小侯孙,肩负着霍去病意气的继承重任。
只是这两位小侯孙也未能逃出短命的格局。可惜他们先后病亡,霍家几番努力都未能让去病的香火真正延续。
更糟糕的是,之后的几十年里,霍家因权倾朝野,腐化奢靡,到了汉昭帝、汉宣帝年间,权臣霍光虽曾辅佐朝政,却未能摆脱家族权力聚敛过度的后果。一纸“诛灭九族”的圣旨下达,霍家满门抄斩,冠军侯爵位彻底消失。
这么一番操作下来,霍去病“虽无婚配”,却名义上留下了一个儿子、两个孙子,但都只是过继——他们顶多是一个名分的延续,却没能延续生命本身。这也算是古代“过继文化”和权力博弈交织下的产物:有爵无嗣,靠过继;过继不成,再来过继;到头来,权力没了,性命没了,人情也没了。
至于坊间还流传的“霍去病和婢女有私情,生下霍嬗”之说,只能算是民间臆测。一来,史书上并无确切证据;二来,过继本就合礼,何必添乱?
最终,霍家的大幕还是在权力和命运的相互碾压下落下帷幕,也算是霍去病这位少年英雄最荒凉的归宿。
信息来源:
[1] 《史记·霍去病传》
[2] 《汉书·霍光传》
[3] 《资治通鉴·汉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