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儿童社交需求背后有“神经开关”
发布时间:2025-09-05 16:07:40 浏览量:1
耶鲁大学团队揭示 Agrp 神经元如何塑造发育期社交行为
长期以来,儿科医生、家长以及所有与孩子打交道的人都清楚:孩子的社交需求会随着年龄而变化。如今,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首次揭示了这一过程背后的神经学机制。
研究团队在小鼠实验中发现,大脑下丘脑中的 Agrp 神经元在幼年阶段对社交行为具有关键调控作用,但这种作用会在成年后消失。Agrp 神经元原本以调节饥饿、体温等基本生存需求而闻名,而在幼年动物中,它们还驱动着“社交需求”。随着年龄增长,这一功能逐渐减弱直至终止。
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Current Biology》期刊上,为理解哺乳动物的社交发展提供了新视角,也有助于科学家进一步探索人类发育性社交障碍的神经学基础。
耶鲁医学院比较医学与神经科学教授 Marcelo Dietrich 表示:“这是第一次有明确的神经生物学发现,验证了心理学和日常观察早已揭示的现象。幼年哺乳动物确实把社交作为一种基本需求,但这种需求并不是静止不变的。”
研究人员通过钙成像与光遗传学等方法,追踪不同年龄阶段小鼠的 Agrp 活性。在实验中,他们让小鼠经历隔离与重聚,结果显示:
在幼年小鼠中,社交隔离会强烈激活 Agrp 神经元,而与同伴重聚则使其活性恢复低水平。当研究人员“关闭”幼年小鼠的 Agrp 神经元后,它们的社交行为明显减少;重新激活后,社交欲望又恢复。在成年小鼠中,Agrp 神经元的操作则不再产生影响,说明这类神经元只在发育阶段参与调控。更令人意外的是,Agrp 的社交调控作用并非在“儿童期”就消失,而是延续到“青春期”末才终止。这一发现凸显了同伴关系在青春期发育中的重要性。Dietrich 强调:“早期需要依赖照料者,而青春期则需要建立同伴关系,这种阶段性转变几乎存在于所有哺乳动物中。”
值得注意的是,Agrp 神经元不仅存在于哺乳动物,在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中,它们也负责调控饥饿等基本生存需求。但在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进化过程中,这些神经元还额外承担了推动幼体与看护者、同伴建立联系的任务。
早在 2019 年,Dietrich 团队就曾发现,幼年小鼠被母亲分离时,即便仍能获得母乳,Agrp 神经元依然会被激活。这说明神经元反映的不只是饥饿,而是更深层次的“连接与安慰”的需求。新研究进一步深化了这一认识。
参考文献:Onur Iyilikci et al, Age-specific regulation of sociability by hypothalamic Agrp neurons, Current Biology (2025). DOI: 10.1016/j.cub.2025.08.014
编辑:周敏
排版: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