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火映照国漫崛起之路
发布时间:2025-09-03 06:45:30 浏览量:3
转自:辽宁日报
□贺庆玲
电影《哪吒》不仅刷新了票房纪录,更引发了一场关于“国漫崛起”的现象级文化讨论。“哪吒之火”不仅点燃了万千观众的热情,也折射出中国动画产业的文化路径、审美取向以及未来的机遇与挑战。
《哪吒》的成功归功于创作者对传统神话的现代化重塑。在《封神演义》中,哪吒是“割肉还母,剔骨还父”的悲剧性反叛形象,而影片主创大胆将“灵珠”与“魔丸”设定为故事戏剧冲突的核心线索,哪吒玩世不恭却渴望被认可,这一个性精准地击中了当代年轻人的内心。“我命由我不由天”成为一个极具感召力的文化符号,与当下社会中个体价值凸显、渴望打破标签的心理期待形成强烈共鸣。
“哪吒现象”呈现了中国动画电影的文化自信与产业积淀,是中国文化自信日益增长的必然。随着国家综合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年轻一代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空前高涨,他们渴望看到能讲好“中国故事”并拥有国际一流水准的作品,《哪吒》应运而生。它运用成熟的商业类型片叙事模式讲传统神话故事;它在视觉上充满传统美学元素,参考三星堆文物的结界兽设计,并运用全球顶尖的CG技术,打造出宏大而瑰丽的视听奇观。《哪吒》是中国动画人厚积薄发的集中展示。
《哪吒》成功的背后是上百家制作团队、数千名动画人的协同努力,是中国动画工业化流程日趋完善的力证。从剧本打磨到特效制作,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死磕”的匠人精神。这种工业美学的胜利,标志着“国漫”已经从单打独斗的作坊式生产,迈向了规模化、体系化的新阶段。
《哪吒》的火焰为国漫未来发展照亮一条充满希望的路,但“国漫崛起”依然任重道远。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与动画产业高度发达的美国、日本相比,国漫在原创IP的持续孵化能力、产业链的完善程度以及全球化叙事能力上,仍有诸多提升空间。群众期待创作更多的独具东方神韵且能与世界对话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