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抗战印记|从儿童团员到电力巾帼
发布时间:2025-09-02 15:13:17 浏览量:1
在国网天津电科院的荣誉室里,陈列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中的女子面容清秀、眼神坚定。她就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103岁高龄的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离休干部侯肇菊。
▲侯肇菊佩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年仅15岁的侯肇菊生活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县嶂石岩镇王家坪村。王家坪村位于赞皇西部山区,抗战时期是太行一分区专署所在地,与黄北坪、中马峪等村形成了“冀西革命中心”。
面对日军的暴行,侯肇菊毅然加入了抗日儿童团,成为了一名抗日小战士。“当时我们五六个孩子一组,轮流站岗放哨,虽然年纪小,但大家都知道这是在为抗击日寇作贡献。”侯肇菊回忆道。
除了站岗放哨,她还利用自己的文化优势,教村民识字、唱歌,用歌声和知识鼓舞抗战士气。此外,侯肇菊还成为抗日妇女救国联合会的一员,和其他妇女一起,为八路军缝制军衣、军鞋,用一针一线支援抗战。
▲侯肇菊(左一)在赞皇县抗日干部中学与战友的合影
1940年,日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实施“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企图将根据地分割成块、彻底摧毁。横贯太行山脉的正太铁路,是日军对根据地进行分割封锁、掠夺矿产最重要的交通线。
1940年8月,为粉碎日军的“扫荡”和“囚笼政策”,八路军对华北日军发动了以破袭敌人交通线为重点的百团大战。8月20日夜,战斗打响,八路军以8个团的兵力,在正太铁路向日军发起进攻。铁路沿线的民兵和民众也纷纷加入战斗。
轰轰烈烈的游击战斗中,也有侯肇菊的身影。当时还不到20岁的侯肇菊和乡亲们每天晚上割电线、拔道钉、取枕木、拉钢轨。正如当时的民谣所唱:“男女老少都下山,小孩大人组成团,女人顶个男人干,拆轨破路割电线,枕木烧着冒狼烟。”
“那时候真的既艰苦又危险,但我什么都不怕,我只知道有国才有家。能为党做事,为老百姓谋福利,就觉得一切都值得。”侯肇菊感慨地说。
▲侯肇菊参加河北省妇干校司法训练班时的合影
抗战胜利后,侯肇菊先后在邢台市人民政府民政科、天津市河北区人民法院、水电部天津办事处人事科工作。1963年,侯肇菊进入国网天津电科院的前身——天津发电二厂(1978年并入天津电力试验研究所)党委办公室,从事党务工作。她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党务工作中游刃有余,为天津发电二厂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75年,天津电力试验研究所在原第二发电厂的基础上开始筹建,侯肇菊积极投身到研究所的筹建工作中。1984年,天津电力试验研究所荣获全国电力试验研究所第一个省市级先进企业称号。这一年,侯肇菊也光荣离休。
如今,这位百岁老人时常讲起在国网天津电力离退休活动阵地与大家一起放声歌唱《参军歌》《青纱帐》的场景。那些她年轻时就唱的红色歌曲,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回响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从太行山麓的抗日烽火,到渤海之滨的电力革新,侯肇菊用青春热血浇筑革命信仰,以无私奉献点亮万家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