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名家 论道岐黄丨第三届国医大师王烈医案:基于“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论治儿童抽动障碍
发布时间:2025-08-31 22:28:35 浏览量:3
前言
名医名家 论道岐黄
国医大师学术思想解析是通过医者治疗疾病时辨证、立法、处方用药的连续记录,记载了医者临床经验,并记述其探求疾病发生的内在机理,反映其辨证论治的过程,体现其在理、法、方、药等方面的思想。现分享国医大师王烈学术思想。
名医名家 论道岐黄
王烈 第三届国医大师
王烈,国医大师,吉林省中医药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全国第一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至七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吉林省劳模及优秀教师。区域诊疗中心(中医)建设单位、卫健委国家临床重点中医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重点学科和专科中医儿科学术带头人。
担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儿科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儿科分会、中国中医药信息委员会儿科分会、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综合儿科分会的顾问、名誉会长,全国中医药学会高等教育学会儿科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吉林省中医药学会及吉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顾问。
王老应用中医药防治儿童疾病近70年,尤其是擅长诊治儿童哮喘,创立了中医防治小儿哮喘病“三期分治”“哮喘苗期”“哮咳”理论和“闻声辨咳一指诊法”,运用“三个理论、五方、十四法、五种新药、六个制剂”进行诊治,擅治小儿肺系疾病,累计诊治患儿近百万人次,被誉为“小儿王”。其学术思想被纳入国家教材,首创“哮咳”病名被《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引用。中医药防治小儿哮喘被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诊疗规范,作为适宜技术在全国推广应用。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得吉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等6项,获得发明专利3项,撰写婴童系列丛书18部,诊疗经验被收录于百余部著作中。
名医名家 论道岐黄
案例
张某,男,7岁。
初诊:2020年5月23日。
主诉:瞬目、注意力不集中2年。
病史:患儿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瞬目,见注意力不集中,曾就诊于长春市某医院,诊断为儿童抽动障碍,给予中药汤剂口服,未见明显好转。为求中医药系统治疗,遂于今日至我院门诊就诊。
诊察:患儿神志清楚,面色红润,发育正常,口唇红润,舌边尖红、苔白腻,脉弦数。生命体征平稳,神清面红,精神一般,体型偏瘦,查体合作,对答切题,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腹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检查示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家长代述:患儿不自主频繁眨眼,注意力不集中,多动,耸肩,努嘴,急躁易怒,口唇干裂,无咳嗽咳痰,食纳差,夜寐欠安,大便干燥,3日1行,小便黄。
临床诊断:
中医诊断:妄为证,心肝火旺证。
西医诊断:抽动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辨证:抽动障碍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以抽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该病现已成为儿科常见疾病,好发年龄为5-10岁。许多儿童5岁前就已经出现了抽动障碍的前期表现,由于症状不是十分明显,故常被医家误诊、漏诊。此类儿童早期若不给予重视,会延误病情,逐渐加重。后期再予治疗,难度颇大,且效果欠佳。该患儿不仅具有抽动的表现,伴发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对于临证病情复杂,病状多种者,王烈教授首倡“妄为证”病名,按照“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分标本两期早期干预、早期治疗。同时,配合“动而解对策”:积极面对,淡化行为;宣泄精力,及时表扬,避免责骂; 良好习惯,戒除诱因;合理对待,早期治疗; 减负少压,环境不杂;举家尽善,和谐相处;自愈有年,但志必先。
方药:龙骨25g,牡蛎25g,天麻5g,钩藤15g,生地黄20g,白芍25g,僵蚕20g,石菖蒲20g,紫草5g,远志20g,青黛(包煎)3g,甘草5g,4剂水煎服,2日1剂,每日3次,口服。嘱患儿家长注重日常调护,忌甜辣咸凉及肥甘厚味之品,减少电子设备使用时间及频率,关注患儿心理活动,并辅以“动而解对策”心理疏导。
复诊:家长叙述患儿仍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状有所改善,不自主眨眼、耸肩的程度及频率较前均明显减轻,患儿仍努嘴,时有清嗓子,食纳可,夜寐尚可,二便正常,舌红、苔薄白,脉细数。检查:神志清楚,面色红润,发育正常,口唇红润。查体合作,对答切题,神经系统检查示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处方:银杏叶5g,石菖蒲20g,白芍10g,淫羊藿10g,珍珠母20g,僵蚕20g,茯神20g,酸枣仁10g,合欢皮10g,灵芝6g,胡荽(自备)30g,7剂,用法同前。嘱患儿家长多鼓励,少责骂,调情志,勿过劳,继续配合“动而解对策”辅助治疗。
三诊:患儿诸症皆见好转,偶有注意力欠集中表现,时有心绪不宁,不欲饮食,夜寐欠安,二便正常,舌红偏干、苔薄白,脉弦细。
处方:二诊处方加熟地黄20g,龙眼肉25g,7剂,用法同前。
四诊:患儿注意力不集中明显好转,努嘴、眨眼、耸肩基本消失,纳差,夜寐欠安,二便正常,舌红、苔薄白,脉缓。
处方:女贞子20g,枸杞子20g,牡蛎25g,珍珠母25g,首乌藤20g,黄精20g,白芍20g,琥珀2g,银杏叶8g,胡荽(自备)30g,7剂,用法同前。家长继续按照“动而解对策”精心护理。定期于王教授门诊复诊,继续予中药补益肝肾、调理脾胃。
按语
《黄帝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风内动,心肝火旺,风火相煽,则见抽动诸症;阴液亏耗,津液不布,虚火内灼,则口唇干裂;阴亏血少,肠腑不荣,故大便干结难解。
初诊时患儿处于发作期,证属心肝火旺,治以清肝泻火、滋阴潜阳。王教授以自拟方剂“抽动灵”加减,方中龙骨益肾镇惊,牡蛎平肝潜阳、重镇安神,二药配伍,滋阴潜阳、镇静安神,共为君药;天麻息风止痉、祛风通络,钩藤息风止痉、清热平肝,僵蚕疏风清热、息风解痉、化痰散结,三药共为臣药;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白芍养血敛阴、柔肝舒筋,石菖蒲开窍豁痰、醒神益智,远志宁心安神、交通心肾,共为佐药;青黛凉血泻火定惊,惊定则心气自通,紫草清肝凉血、泻火伐阳,甘草缓和药性,顾护脾胃,共为使药。
二诊时患儿诸症缓解,此时脏气羸弱,肾之精气亏虚,脑髓失充,元阴不足,阴阳失调。处于疾病缓解期,故治以补益肝肾、安神养脑。久病多瘀,瘀阻脑络,络脉失养,心失所主,故用银杏叶活血养心,石菖蒲开窍豁痰、宁心醒神益智,二药共为君药;白芍、淫羊藿相合,补益肝肾、强筋健骨,珍珠母平肝潜阳、镇静安神定惊,与僵蚕合用,共奏息风解痉、安神定惊之功,以上4味共为臣药;茯神开心益智、安魂魄、养精神、补心助神;酸枣仁宁心志、益肝胆、补中气、养心安神;合欢皮安五脏、利心志、益心平神;灵芝益心气、增智慧、补气安神、补肺益肾,共为佐药;胡荽开心利窍、补脑充髓,《上医本草》载胡荽“治五脏,补不足,通心窍”,为使药。
三诊时患儿诸症皆见好转,但时有心绪不宁、不欲饮食、夜寐欠安症状,此时患儿心脾两虚,胃不和则卧不安,故在二诊方的基础上加熟地黄、龙眼肉,重在补益心脾,濡养经脉,经脉得阴液濡润,则心有所主,肝有所养,诸症自消。
四诊时患儿病情明显好转,但因病程较长,患儿脾胃运化功能受损,故见纳食较差。《小儿药证直诀》曰:“脾胃虚衰,四肢不举,诸邪遂生。”《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下焦阴分虚损,不能与上焦阳分相维系,其心中之君火恒至浮越妄动,以至心悸亢进。”肝肾阴虚,虚热内扰,心神不宁,故见夜寐欠安。故治以滋肾养阴、健脾宁心。患儿久病体虚,肾精亏损,女贞子补肝肾、清虚热,枸杞子补益肝肾、润肺明目,二药配伍,平补肝肾,则阴从阳长,水至风息,共为君药;珍珠母、牡蛎平肝潜阳、镇静安神,白芍柔肝敛阴,首乌藤养心安神、祛风通络,4味同用,共作臣药;黄精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琥珀安心定神、活血化瘀,二药共为佐药;银杏叶活血养心,胡荽补充脑髓,二者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滋养肾阴、健脾宁心之效。
内容来源/党委宣传科
初 审/姜旭阳
复 审/王 爽
终审/郭家娟
医院地址
经开院区: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圳街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