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老乡提议把留守儿童接到上海招生不足的学校上学,理由是“一举两得”

发布时间:2025-08-31 19:19:46  浏览量:2

“这个倒是让我想起了小编上次报道一个浦东的学校学生比老师多,那么不妨大胆设想一下,让这些来沪务工的子女也到上海来上学,这样一举两得,家长和孩子不必分离了,学校也不需要关停了,多好啊”。

这是一个老乡的跟帖。

老乡提议把留守儿童接到上海招生不足的学校上学,理由是“一举两得”,既能解决父母孩子分离问题,又能利用学校的闲置资源。就像他自己在跟帖里说的“不妨大胆设想一下”,老乡的这个设想确实够大胆的。

这想法听起来特别善良,也特别天真。我都在想,要是上海那么多空置的房子被老乡看到了,老乡会不会再来一个大胆的设想,你们上海的房子反正空置着卖不出去租不出去,给我们外地人免费居住,一举两得,多好啊!外来务工人员也有房子住了,房子空置率问题也解决了,多好啊!

为什么这个设想不现实?

教育、住房都不是无主资源,不能说“谁有多的就得分给谁”。上海的学校招生不足,往往是因为区域人口结构变化或政策调整,而不是纯粹的“招不到学生”。很巧,这所全校22名学生配备23名教师的小学,就是我们三桥村的,我们都拆迁搬走之后,那里的招生自然成了问题,出现了只招收到22名学生也正常。教材、师资、经费、学籍,每一项都需要系统支持,不是简单“接孩子来”就能解决的。

就像空置的房子一样,不管是卖不出去还是租不出去,房子是私人财产,不是公共物资。空置的商品房也不是福利商品,我们不能用“空着也是空着”的逻辑去要求别人开放自己的家,去要求免费赠送商品房。这不符合市场经济,也不尊重产权规则。

这是一种什么心态?

老乡的提议,背后是一种“资源均分”的朴素愿望。但这种思维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资源的分配不是简单的数学题,而是由规则、市场、政策共同决定的。

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向外寻求解方”的依赖心理——总觉得“别人有,我没有,所以别人该分我”,却很少想“我为什么没有?我怎样才能有?”为什么你们上海人不需要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家人可以团聚?而我们,却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不得不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为什么?

留守儿童的问题,根源是区域发展不均衡。真正的解方不是把孩子接到大城市,而是让他们的父母能在家乡找到工作、挣到钱、陪到孩子。我们应该思考的是:怎么让安徽、河南、四川、湖南的县城和乡村有更多就业机会?怎么让本地教育、医疗、公共服务提升质量?怎么让农民不再背井离乡也能过上好日子?

我不赞成这种“拿来主义”的设想。它看似大胆,实则偷懒;看似合理,实则违背规则。

真正可持续的发展,不是靠挤进别人的城市,而是靠建设自己的家乡。不是指望别人分享资源,而是自己创造价值。像这样自己家乡的年轻人都跑光了,都去建设他乡了,而且都再也不愿意返乡了,又抱怨得不到公平的待遇,没有和当地人同等的地位。

解决问题的根本,不在他处,而在自身。

老乡的愿望是好的,但方法错了。我们不能老想着“占空位”,而应该想着“造位置”。只有把自己的地种好,才不会总望着别人的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