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 | 刀锋映山河,左联鸣先声
发布时间:2025-08-31 18:33:44 浏览量:2
8月31日下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内,清脆的讲解声与热烈的讨论声交织。“大家看这幅《负伤的头》,17岁的张望正是用这把刻刀,刻出了民族抗争的怒吼!”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东校学生徐非池,面对镜头录制讲解视频,眼神明亮、语调真挚,将“左联精神”“文艺抗战”等核心关键词自然融入解说——这是她参与左联馆“纪念抗战八十载开学第一课”的生动实践,也是众多青少年与红色历史对话的缩影。
本次活动由中共四大纪念馆指导,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上海市演讲与口语传播研究会、《中文自修》编辑部与左联会址纪念馆联合承办,以“木刻版画”为纽带,串联起历史、艺术与语文表达,吸引了众多师生参与。活动现场,上海市普陀区青少年教育活动中心艺术科教师孙娴——这位深耕青少年版画教学、个人作品多次入展入册的专业老师从木刻版画的三角刀、圆口刀等基础刀法,到构图的疏密布局,再到画面黑白灰关系如何传递情感,她结合鲁迅“版画是‘匕首’与‘投枪’”的理念,让学生们直观理解“艺术何以成为战斗武器”。“原来黑白版画不只是好看,每一道刀痕都藏着力量!”现场交流声此起彼伏,好奇与震撼写在孩子们的脸上。
“左翼青年当年冒着白色恐怖创作,为什么偏偏选择木刻这种形式?”“这些唤醒民心的作品,是怎么传到不识字的老百姓手中的?”当鲁迅小道文化志愿者方济力老师讲述左翼文艺工作者的抗争故事时,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问题接连不断。方老师结合1931年鲁迅举办木刻讲习会的历史,耐心解答:“木刻材料易得、制作快速,还能大量复制传播,在那个年代,就是最‘接地气’的革命宣传工具!”互动中,历史的细节逐渐清晰,思维的火花频频碰撞。
实践环节更让学生们从“倾听者”变身“传承者”:作为“小小策展人”,他们手握笔杆,为《负伤的头》《雪地战壕》等经典版画撰写展览说明,用文字梳理作品背后的时代故事;镜头前,他们化身“小小讲解员”,或从容口播历史背景,或搭配手绘动画解读艺术手法,一分钟的短视频里,装满了对“文艺抗战”的理解与感悟。“原来文艺不只是舞台上的精彩,更是危难时刻能凝聚人心的力量!”尚阳外国语学校学生杨昱铭在视频中的真情告白,道出了所有参与者的心声。
“这堂课不是简单的‘历史灌输’,而是让学生在触摸刀痕、撰写文字、录制视频的过程中,主动思考‘艺术与家国’的关系,更敢表达自己的见解。”左联馆工作人员还表示:“版画是抗战历史的‘活化石’,让学生通过创作与表达对话历史,正是红色教育‘入耳入脑入心’的生动实践。”
不少“囡囡讲”志愿者的家长同样点赞:“跨学科的形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孩子从‘被动听’变成‘主动探’,这样的开学第一课,有意义、有温度!”
活动同步通过“左联馆”官方平台、“魔都语文课代表”等新媒体账号直播,吸引超万名师生在线观看。后续,学生们创作的版画展览说明、讲解短视频等作品,将在左联馆及参与学校陆续展出,让这份与历史对话的感动持续传递,助力青少年以红色基因为帆,开启新学期的成长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