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少年儿童红色故事辑(8)|| 陕甘宁边区儿童团:一支革命圣地的少年英雄队
发布时间:2025-08-31 18:06:36 浏览量:3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14年抗战岁月中,广大少年儿童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党的领导下, 广大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抗日儿童团组织,并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中华民族抗日先锋队等青年组织,受党的委托,直接领导抗日儿童团及其儿童组织的工作。除抗日根据地外,大后方的少年儿童在党的领导下,也纷纷组织起来开展活动,同样是宣传抗日的一支重要力量。
今天的少年儿童生活在和平年代,但了解抗战时期少年儿童的故事,学习他们爱国奉献的精神,对传承红色基因具有重要意义。
1938年,抗战烽火燃起,陕甘宁边区儿童团团员们在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的领导下,不仅组织青少年识字、扫除文盲,还参与开荒种地、植树造林、收集肥料、帮助抗属,为保卫边区、建设边区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工作,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
历史回顾
陕甘宁边区儿童团的故事
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的所在地,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抗日的中心。在陕甘宁边区,各地都成立了儿童组织,七万多儿童团团员几乎包括了全边区的儿童。他们在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以下简称“青救会”)的直接领导下,为保卫边区和建设边区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工作。他们在自己的组织里召开会议、讨论时事政治、进行军事训练、唱歌、打球做游戏……
1938年2月,日寇占领黄河天险——风陵渡,边区青救会提出不让敌人夺走黄河上一个渡口和船只的口号,儿童团员也积极行动起来,不分昼夜地站岗放哨,盘查敌特汉奸,给八路军120师医院做看护。许多地方的青救会还组织了少年团、轻骑队、监察队,在保卫边区治安、运送军需物品、抬运伤兵等方面都作出了贡献。
边区青救会还领导儿童团开展了慰劳、募捐和优待抗属的活动。儿童团还积极地投入组织青少年识字和扫除文盲的活动之中。儿童团团员们除自己认真上学读书外,还在扫盲班里当小先生,教不识字的青少年识字。
富县第二完小的杨明春“识字组”在扫盲中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受到了边区政府的表扬。边区儿童的宣传工作也很活跃,一旦传来八路军在前线打胜仗的消息,儿童团团员们马上就挨门逐户到军属和群众家里去宣传。遇到在家养伤的战士,儿童团团员们就到家里去慰劳,动员战士伤好后回部队。儿童剧团都有排练好了的独幕舞剧、活报剧,每次晚会都有他们的演出,很受群众欢迎。
1944年的大年初一,延安第一完小的儿童团团员们,还给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首长拜了年,表演了秧歌舞。在生产劳动中,儿童团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在青救会的领导下开荒种地、植树造林、收集肥料、帮助抗属。儿童团团员们还自发组织了义务耕田队、互济社等,帮助抗日军人家属挑水、耕田、放牛、送肥、砍柴。
1939年,边区政府做出了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决定后,儿童团员们积极行动起来,踊跃投入大生产运动的洪流中,创造了突出的成绩。
(以上部分内容摘自《中国少年先锋队大全》)
星火代代传
位于革命圣地延安的陕西省延安育才红军小学拥有光荣的革命历史,由中国共产党于1937年在延安创办,被誉为“马背上的摇篮”。近年来,学校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组织队员们继承光荣革命传统,学习陕甘宁边区儿童团团员勇敢与担当、团结与友爱、勤劳与艰苦、信仰与忠诚的精神品质,争当爱党爱国、勤奋好学、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
深化课程建设,筑牢传承主渠道。学校把抗战历史以及学校历史融入课程体系,开发《可爱的延安》《我是育才人》等特色校本课程,帮助队员们系统地了解抗战历史和红色校史,增强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在延安育才红军小学校史馆,校长给队员们讲校史故事
创新实践教育,传播红色文化。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位于延安市宝塔区凤凰山下南洼村,是延安革命纪念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利用“七一”“十一”等重要时间节点,带领队员们走进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感悟红色精神,打造“行走的思政课”。“1937年9月,边区政府的机关干部在山坡上打了几孔土窑洞,就开始办公了……”2024年9月,延安育才红军小学的队员们聆听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志愿者的讲解,深入了解陕甘宁边区革命历史,以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陕甘宁边区儿童团员们开展过的抗日活动。
活动结束前,队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化身“小小讲解员”,讲述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儿童团的感人故事,传播红色文化,以实际行动传承陕甘宁边区儿童团的精神。
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强调,要“深植红色基因的种子”。抗战时期的少年儿童组织正是最生动的教材,广大少先队辅导员可以以此为纽带,用“童言童语”给少先队员讲好党史、讲好少年英雄的故事,引导新时代少年儿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策划:《辅导员》杂志编辑部
责任编辑:王晓颖 李俊彦
审读:杜玉波
复审:孙 彦
终审:刘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