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山海经+水墨国风,又一部国产动画《有山灵》颠覆了!
发布时间:2025-08-29 19:59:19 浏览量:1
文|柯诺
当灵兽志怪、水墨国风与前沿AI技术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AIGC全流程动画《有山灵》的创作团队,用实践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该剧已于8月23日全网正式首发,并在1905电影网、抖音、b站先后上线播出。至纯至净鼠老大的东方奇幻冒险、AI赋予角色的独特表现力、全形拓的非遗视觉元素等亮点,吸引着越来越多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有山灵》由与光同尘、
1905电影网携手出品,在2025年年初正式启动制作。“我们从过去的经验中,看到了AI为长篇动画制作赋能的可能。我们也一直希望中国文化可以通过全新的内容展现给市场、甚至出海,去突破国风类型的动画制作。”与光同尘CEO、出品人陈发灵介绍。
1905电影网董事长、总监制李玮对此深有共鸣:“《有山灵》的核心突破,在于它跳出了‘技术炫技’的浅层逻辑,将《山海经》元素、国风美学与现代叙事结合起来,在奇幻的故事中探讨‘贪、嗔、痴、慢、疑’等人性议题。作为承载国家电影文化传播使命的平台,1905电影网始终支持青年团队建设与创新项目发展。《有山灵》及其主创团队用实践证明,只要找对与时代对话的方式,传统文化题材也能开发出让年轻人愿意亲近、让世界能够读懂的故事。扶持这样的好作品,是我们的责任担当所在。它们的存在,为国产动画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转型提供了一条值得借鉴的新路径。”
谈及国漫创新与文化传播,1905文化传媒总经理、总制片人黄钧妍进一步阐释:“我们始终认为,国风动画不应是传统文化元素的简单堆砌,而需找到‘经典内核’与‘当代表达’的平衡点。《有山灵》以 AI 技术为创作赋能,是为了让年轻观众更易走进东方文化的独特语境——当《山海经》的古老志怪故事生动触达当代人性议题,传统文化便有了‘活’的生命力。创作之初,我们就希望这部作品不仅能成为国漫市场的‘新样本’,更能成为文化出海的‘轻载体’,让世界看到中国动画在技术探索与文化表达上的双重实力。”
在当下拥挤的国漫市场和新兴的AI影视制作领域中,《有山灵》的诞生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本文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有山灵》的创作幕后,从技术、文化、美学三个维度揭开这部AIGC全流程国风动画的独到之处。
“00后”小团队大梦想
突破AI技术瓶颈
与传统动画制作相比,《有山灵》的制作团队规模小而精。AI核心制作团队为5人,分别为导演、编剧、剪辑师、音乐混编和监制。同时有一些辅助生成图片的伙伴加入。从定下剧本走向后,制作耗时大约半年多。
“效率的提升是比较大的,”监制颜嘉仁说,“传统动画我们都不容易组织起一个数十人量级的团队来做这个事情。”但他也强调效率是相对的:“如果是非固定性目标,AI可以飞快得到结果,如果想达到固定目的,还需要打磨。”
除了监制以外,AI核心制作团队都是刚刚大学毕业的“00后”年轻创作者,其中还有来自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的大学生参与,有些甚至还是大二、大三的在校生。AI技术给了他们更多施展创造力的机会,有了更多尝试和表达的自由,而画面和判断仍然需要他们来把控。
导演庞佳分享道:“以前做创作,经常会受限于落地时间、预算、人工等因素,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只能放在草稿里。而AI让我可以先快速验证想法,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视化的画面,让团队更直观地理解故事氛围。”
在他心目中,狐掌柜法相现身,与小鼠、四亭、八當的打斗戏是全剧的高光时刻,最能体现AI动画制作的优势。
“这一段是整部《有山灵》中比较难的部分,分镜设计了很多动作镜头,要求每一招都连贯又有张力。以传统影视制作来看,这类特效通常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还要调动摄像、特效、动作团队反复打磨。而借助AI,我们只需通过提示词就能快速生成想要的画面,大大提升效率,也让创作过程更自由、更具想象力。”
人物角色与场景的一致性是AI动画面临的普遍技术难题,《有山灵》在这方面更实现了突破。团队依靠AI全流程来调控角色视角和场景融合,部分结合传统分层动画的逻辑与AI融合。
“这样来做资产裂变的效果就很不错。”颜嘉仁对技术成果相当满意,“可以自信地说绝大多数画面在短时间之内,我们做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完成度,构建出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国风仙灵、志怪的世界观。”
陈发灵也表示,随着大模型应用的更新迭代,《有山灵》的整体内容更具可看性,画面更精彩、打斗更流畅,能较好的表达角色性格和故事情节。
从《山海经》到现代叙事
呈现东方哲思和人文温度
《有山灵》的故事发生在《山海经》为蓝本的玄幻架空世界,以鼠妖视角代入,讲述主角鼠老大因为自身百毒不侵之特性,被药庐猫掌教召进药庐指派任务。鼠老大的至纯至净,源于它的出生与成长环境——父母的“中国式家庭”教育让它自小明白“好鼠不摸米,人穷志不穷”的道理。也正因如此,它在收集药引的过程中,能够以清澈的心性面对各路妖王的心念考验,并在斗争中不断成长。
故事灵感来源于主创们阅读《山海经》插画本的经历。那些奇奇怪怪、带点荒诞的画面也在庞佳的脑海中留下印象。“做《有山灵》的时候,我就想:如果能把这种瑰奇感带进故事里,让它不仅仅是妖怪传说,而是有文化厚度、有世界感的故事,那会很有意思。”
李玮非常认可《有山灵》在文化层面展现的独特性,她指出:“《有山灵》兼具大众观赏价值与思想厚度:它并不是单纯展示AI技术在连续性内容表达上的运用,而是希望通过借助AI技术,去讲一个带有东方哲思和人文温度的原创故事。”
主创团队将目标受众锁定为Z世代、青少年以及年轻成人群体,他们追求新奇、热爱国风,也乐于接受这种新鲜的表达方式。
水墨国风与非遗融合
构建独特的美学风格
“国风志怪幻想”的风格,是《有山灵》最突出的美学亮点。
在视觉风格上,《有山灵》将所有角色统一在低饱和的中国水墨画风中,整体视觉既柔和又有传统韵味,同时与AI生成融合,形成未来感。
剧中呈现了鼠老大、猫掌教、熊教头、玄龟、四亭、八當、狐掌柜、马六、肥怪等不同形象、性格各异的角色。其中,四亭和八當这对兄弟角色打磨最多,八當的眯眯眼强化了他憨厚呆萌的设定,四亭的表情和动作也让他看起来更专注、沉稳。
“不仅是眼睛和表情,服饰、动作姿态、配色搭配,我们尽量让每个角色既有自己的特点,又不脱离整体风格。这样一来,无论是兄弟俩的互动,还是整个角色群像在画面中的呈现,都会有一种统一而丰富的美感。”庞佳介绍道。
场景设计同样充满挑战。《有山灵》的场景繁多,包括药庐、暗崖、龙骨、妖市、蓬莱洲等、特别的是,每个场景都有“专属颜色”:药庐和鼠洞是安稳舒服的青绿,妖市则用热闹又有点紧张的红色......以此打造一个既宏大又细腻的妖族世界。
其中最折腾的场景设计是药庐。外部设计很早就定下来,内部却让团队纠结良久。最终,庞佳带领团队打破常规,把药庐内部当作一个独立的“内部世界”来设计——空间高耸,通天的书架和药柜呼应猫掌教喜欢高处的习性。
“为了增加趣味性,我们还把书柜和药柜做成一个个小格子,顺便变成猫掌教的专属猫爬架。最终,这个高低错落、神秘又有趣的空间效果出来的时候,整个团队都被惊艳到了。”
《有山灵》在美学上的一大创新性,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形拓与AI动画相结合。
“全形拓的本质是‘留下’,是‘拓取’那些即将消失或肉眼难见的痕迹。而《有山灵》讲的,就是那些逐渐被遗忘的妖怪、神灵、传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隐秘关系。”庞佳认为,把全形拓和AI结合起来,不只是形式上的尝试,更像是理念上的呼应——两者都是通过“观察”和“再现”来呈现内容。
在剧里,他们让一位全形拓手艺人引入故事,像讲述者一样把现实和妖怪世界连起来,既尊重传统,又找到新的表现方式。
《有山灵》代表着一种全新的内容生产模式的探索:AI可以是艺术的延伸,AI的“冷感”可以转化为有温度的叙事,创作出具有丰富想象力和文化内涵的非碎片化的完整长篇内容。
它踏出了突破性的一步,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国风美学与AI技术巧妙结合,为观众带来既熟悉又新奇的观影体验。其探索之路,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