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给孩子看什么
发布时间:2025-08-29 08:55:12 浏览量:2
潮新闻
暑期是孩子们通过课外阅读、观赏影视作品实现心智成长的重要时段。回望这个暑假,孩子们可选择的文学和影视作品是否足够丰富和优质?社会该如何为他们提供既能获得乐趣又能汲取精神养分的文艺作品?请看“文韵平”与行业专家的思考——
在物质并不丰裕的年代,文学影视作品的匮乏,并未阻碍一代人精神世界的成长。反而是那几部被反复观看、反复阅读的作品,成了人生的精神底色。一本《十万个为什么》,打开了求知的大门;看《哪吒闹海》《大闹天宫》,第一次感受到什么叫抗争与英雄;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懂得什么是意志与坚持……选择不多,但影响深远。
而今天,视频平台、图书市场、短视频……内容供给几乎没有上限。但面对汹涌的资源,家长们却普遍产生了焦虑:可供选择的多,放心交给孩子的少。问题不再是“有没有”,而是“选什么”。在这场悄然展开的文化选择题里,我们究竟走向了哪里?
孩子需要的,还是成人想要的?
不少儿童文艺作品看似“寓教于乐”,实则只是成人意志的投射。家长希望孩子多学知识,于是作品被塞进硬邦邦的科普和道理;希望强调价值导向,于是故事变成了生硬的说教。孩子们往往听不懂,也不愿听。
这种“成人化”的创作逻辑带来供需错位。孩子需要的是能理解他们处境的角色,是能陪伴他们表达情感的文本。但现实中,他们得到的却是另一种模式化安排:既不够童趣,也谈不上启发。我们的创作,有没有真正把孩子当作主体?这些作品仅仅是承载成人期待的容器吗?值得深思。
儿童文艺,只是流水线上的快消品吗?
市场的膨胀,让儿童文艺越来越被商品逻辑支配。一年有成千上万册童书、成百上千部动画短片面世,但真正称得上用心创作的很少。
从线下的纸质童书、有声读物,到线上的动画短片、数字绘本,内容良莠不齐的问题一直存在,不乏一批粗制滥造、跟风模仿,处在“及格线”以下的劣质产品,对提升孩童认知无益。一些潜藏的价值观隐忧也值得警惕,少数产品隐含暴力、恐怖、性别偏见等倾向,影响未成年人价值观塑造。
当作品被等同于“商品”,创作者只考虑销量和流量,就会忽视儿童心智的成长规律。儿童文艺与一般消费品不同,它承载的不是短暂的娱乐,而是价值观与审美的长期塑形。孩子从中看到听到的,都会沉淀为对世界的基本认知。一旦作品内容失格,留下的不只是空白,而是偏差。
是市场不够,还是创作者不敢?
有人会说,市场已经给出答案——儿童内容消费极为庞大。确实如此。少儿图书在图书零售市场占据稳定份额,动画片是视频平台流量的重要来源,甚至短视频也在争夺低龄用户。可庞大的需求并没有催生出高质量的供给,为什么?
一方面,创作者容易被市场裹挟,认为只要“能卖”就够了;另一方面,儿童文艺创作人才梯队长期薄弱。许多作家宁愿从事青春文学创作或热门影视改编,也不愿扎进儿童文学;影视产业里,儿童剧投资少、回报低,愿意深耕儿童题材的人并不多。
看似繁荣的市场上,需求与供给间始终存在一道质量的鸿沟。这背后既是市场机制问题,也是创作者的心态问题。写给孩子的作品,看似“容易”,实则更需要长期积累与打磨,否则很难真正触及孩子的心灵。
为什么我们的想象力总是缺席?
儿童文艺最迷人的地方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可这偏偏是当下内容创作最为薄弱的环节。
国外经典作品中,《爱丽丝漫游奇境》用荒诞逻辑织就梦境,《哈利·波特》建构起庞大的魔法世界,《小王子》用童话讲述人生哲思。相比之下,我们的儿童文学和影视更多还是重复写校园故事、家庭关系,或是神话题材的简单翻版。
近年来,《哪吒》系列、《罗小黑战记》等在想象力层面有所突破,但这样的佳作毕竟不多。多数作品内容同质化严重,更愿意遵循“安全套路”,避免风险,却也因此错失了拓展儿童想象空间的机会。
童年是培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关键时期。儿童文艺缺乏想象力,意味着孩子无法得到重要的创造力启蒙,难以在作品中找到思想的张力与心灵的自由。长远来看,这不只是文化议题,更关乎整个民族的创新力。
敬畏之心,还能找回来吗?
心理学家荣格说:“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孩子读到的书、看到的剧,最终沉淀为他们人格的底色。然而在浮躁的创作氛围中,敬畏之心显得稀缺。只把儿童当“消费者”,作品必然沦为廉价快餐。
敬畏孩子,就要把他们当作平等的个体;敬畏教育,就要在内容里融入真正的价值引导;敬畏创作,就要拒绝急功近利,投入时间和真诚。没有这种敬畏,谈不上守护孩子的成长。扣好“第一粒扣子”,并非抽象口号,而是对每一部作品的敬畏。
那么,我们究竟该给孩子看什么?
这些年来,市场上也出现过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一些国产动画尝试突破审美高度,一些原创绘本走向国际市场,受到很多孩子和家长的认可。这都证明:孩子对好作品有需求,市场对真心创作有回应。问题不在需求,而在供给。
当创作者真正明白责任和价值所在,愿意将商业逻辑与社会效益结合起来,当每一部作品都怀着敬畏与诚意,我们才能回答好“看什么”这个问题。
其实答案并不复杂。我们需要更多真正原创、尊重儿童的作品,能激发想象力、启发思考的故事,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诚意之作,让它们去陪伴孩子的成长、点亮他们的想象、塑造他们的人格。唯有如此才能说,我们没有辜负这一代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