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的孩子,正和“自然”交朋友——2025“环境友好儿童友好”实践里的成长故事(二)
发布时间:2025-08-28 11:24:38 浏览量:1
“浙江的孩子与自然交朋友的故事里,藏着最生动的成长密码——以‘儿童视角’为尺,以‘自然本真’为镜。当孩子们攥着“绿币”在市集换蜂蜜,蹲在湿地数鸟羽,或是把海洋垃圾拼作鲸鱼,生态文明的种子,早已从掌心的温度里发芽。这正是‘两山’理念扎根浙江二十载,城市与自然温柔相拥的最佳注脚,让孩子先懂自然,世界便会跟着温柔起来。”
嘉兴市:
打造“禾小禹”生态研学走廊
“禾小禹”的研学之旅超好玩!我们跟着10条路线逛遍了五县两区,还和上海金山、平湖的小伙伴组队,一起走“双好”路线!当了“亲子绿色体验官”,在湿地看芦苇荡里的鸟,用多媒体找蝴蝶的家,还做了环保实验,原来科技和自然能当好朋友呀~
依托 220多个生态阵地,集中优质资源打造10条覆盖五县两区的生态精品研学路线。联合上海金山、平湖成立金嘉平生态文明实践联盟,整合三地生态教育资源,发布首批5条“金嘉平”生态文明实践“双好”路线。搭建“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的生态科普场景,组建“1+15”环境教育讲师团,集生态体验、自然观察和知识教育于一体,融合多媒体展示、环保实验操作等方式打造专业环保课堂,构建基于儿童视角的探索体验式生态科普教育。
-点击解锁实践新招-
诸暨市:
走进鼋谷守护濒危动物
我最喜欢去鼋谷的象龟牧场里探访龟爷爷,捏着青菜递过去,它慢吞吞伸脖子,壳擦过我手心时,凉得像块浸在溪水里的玉。“它们是很稀有的朋友哦,全世界没多少了。”老师轻声说。我突然不敢大声说话,怕吓着它,只在心里偷偷约:明天我还来,给你带最新鲜的叶子。
鼋谷以“自然教育+濒危物种保护”的融合课程为特色,设计环境友好的园区互动体验,让孩子们在安全、趣味的儿童友好环境中,与濒危保护动物亲密接触。通过实地观察与互动交流,激发其好奇与共情,深刻理解生态平衡与物种保护的重要性,从而自发萌生保护意识,成长为未来的生态守护者。
-点击解锁实践新招-
浦江县上河村:
环境治理让每寸土地成为儿童的户外乐园
上河村的鱼鳞坝真神奇!光脚踩上去,水“哗啦啦”漫过脚背,像在挠我脚心。还有好多博物馆、体验馆,我们学诗歌、看科技、体验非遗,每寸土地都像我们的户外乐园,玩着玩着就学到好多东西。
上河村以“千万工程”为指引,依托小城镇综合整治、五水共治,集中力量关停水晶作坊、建成污水管网等,并利用壶源江生态优势,打造鱼鳞坝、亲水阶梯等滨水设施,贯通两岸生态绿色廊道,串联沿河人文景观,打造儿童友好的自然成长空间。创新“自然教育+乡土文化”融合模式,打造诗乐体验博物馆、乡村钱币博物馆、乡村综合体验馆、中国流动科技馆等研学载体,推出多元化研学体验课程,为儿童提供沉浸式多元化文化教育环境。
-点击解锁实践新招-
常山县辉埠镇:
探索矿山生态修复的儿童友好实践
“矿山爷爷”以前总皱着灰扑扑的脸,现在不一样啦,“森林晓学”的木头屋里有绘本,面包窑烤着香喷喷的饼,连岩洞都变成了餐厅,吃饭时能摸凉凉的石壁。我和爸爸妈妈参加“亲子自然日”,一边实践一边学习,真棒!
聚焦钙产业周边农村儿童服务活动场景单一、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短板,多措并举推动钙产业整治提升成果转化。将300亩废弃矿山改造为多功能研学基地,精心设计“森林晓学”“乡村艺术馆”“面包窑书房”等特色场景,为儿童提供亲近自然的成长环境。以三衢山生态修复为实景课堂,开发“治理-修复-传承”全链条课程体系,通过岩洞探秘、地貌观察等互动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生态认知。整合矿山资源,打造“亲子自然日”“生态修复体验”等特色项目,联动开发“岩洞餐厅”地质主题餐饮,形成“教育+旅游”产业链。
-点击解锁实践新招-
舟山市:
深耕“海洋之美”生态环保实践活动
大海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去净滩捡垃圾,用捡来的塑料片拼了只大鲸鱼,展览时老师说:“你们不只是被保护的小孩,还是大海的小喇叭。”学打渔绳结超有意思,绳子绕来绕去,就变成能拉住渔船的结,好像我也跟大海成了朋友。现在看到有人乱扔垃圾,我会喊住他—大海的笑脸,得我们一起擦才干净呀。
通过净滩行动、自然笔记大赛、海洋垃圾艺术创作等载体,让平时困于书桌方寸间的青少年亲近海洋感受海洋博大精深的魅力。亲子共同参与净滩在互动中增强情感联结,释放压力,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孩子们踏遍舟山10余个小岛了解家乡,也看清海洋治理的现状,心中埋下环保种子;学做渔绳结、辨认潮汐,触摸舟山海洋文化脉搏;通过海洋垃圾艺术创作展览让孩子们从环保的受益者成长为传播者。
-点击解锁实践新招-
仙居县:
创新“三绿”儿童友好实践模式
我揣着研学地图探秘:先去看生物多样性博物馆的小灵猫标本;接着打卡环保行为赚“绿币”,从市集上换了竹篮和蜂蜜;傍晚和同学组队当“绿色小卫士”去护溪、垃圾分类,还给叔叔阿姨提了好多治理小建议。
创新构建“绿色教育—绿色激励—绿色自治”儿童参与机制,建成全省首个区域化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创新“绿币”奖励机制,儿童及家庭通过环保行为积攒“绿币”,可在绿色市集中兑换非遗体验或美食。组建“绿色小卫士”“护溪小队”,参与河道治理、垃圾分类、野生动物保护等实践活动,以“儿童观察提案”优化治理方案。打造“山海台州·仙苗成长”儿童友好研学品牌,绘制儿童友好研学地图,形成“自然研学+亲子游乐+文化体验”产业链。
-点击解锁实践新招-
庆元县:
打造“百山祖国家公园儿童友好”体验地
百山祖国家公园像个大森林学校!我们在“森林观察径”找小鸟,在“菌类探秘角”发现小蘑菇,学种香菇,听老师讲森林里的循环智慧。还帮着测水质、看古树,开“儿童生态议事会”告诉叔叔阿姨我们的发现,大自然的奥秘太多啦,每天都有新惊喜。
在百山祖国家公园入口同济社区,建设低干扰、高互动的自然教育基地。设置“森林观察径”、“菌类探秘角”等儿童设施,配备专业生态解说员。将香菇栽培传统生态智慧(森林保育、循环利用)融入地方课程,开发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课程,覆盖幼儿园至初中。在县域溪流、森林公园设立儿童志愿监测点。组织儿童参与水质简易监测、外来物种调查、古树名木巡护,定期召开“儿童生态议事会”,联合本地生态农庄、民宿,开发短途研学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