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奇特的胃肠道动力与自我保护——儿童吞服6枚锋利刀片后自行排出1例

发布时间:2025-08-27 19:42:43  浏览量:1

张亮 李世辉 郑淑梅 汤善宏

西部战区总医院 消化内科 成都 610083

本文经汤善宏教授授权发布,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人体消化道包括口腔、咽喉部、食管、胃、小肠、结肠、直肠与肛门,其中小肠是人体消化道吸收的主要部位,充盈时管径约2~3cm,长度约5~7m,密密麻麻的盘旋于中上腹部狭小空间里,完成极为重要的生理使命;结肠主要由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组成,管腔宽度约4~6cm,其中直肠和乙状结肠交界处是结肠最窄处,管腔宽度约2cm。如吞服异物,尤其是尖锐刀片时,非常容易导致肠道黏膜损伤,甚至导致肠梗阻、穿孔、出血等。

本文介绍了一例儿童吞服锋利的美工刀6枚,刀片最长约2cm,于我科内镜下取出1枚,另外5枚已经进入空肠及以下肠管中无法从内镜下取出。因患者未出现腹痛等症状,经禁食、营养支持、制动等处理,6天后另外5枚刀片最终有惊无险的全部经肛门自行排出,整个过程未出现腹痛、腹胀,消化道出血、穿孔等症状与体征。不由感叹人体肠道动力的科学性与强大的自我保护机制,为消化道动力研究提供素材,为该类患者临床诊治提供借鉴和经验。

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14岁,因“自服6枚锋利美工刀13小时”于2024年5月28日入院。患者既往体健,无传染病史、外伤及手术史。入院前13小时自行吞服6片美工刀片,即出现上腹部疼痛,无恶心、呕吐,无胸痛、胸闷、气紧等症状。2024年5月27日21时左右至当地县人民医院就诊,行急诊腹部平片提示肠道异物可能。

遂2024年5月28日3时至我院急诊就诊,行腹部CT平扫报告(图1):胃内、十二指肠肠腔内见片状致密影,周围明显放射状伪影,邻近结构显示不清,较大者位于胃内,范围约1.9cm×0.3cm,提示异物,腹腔内未见确切游离气体影。心电图:窦性心律不齐,心率66-87次/分。

图1 腹部CT平扫轴位(A/B)及冠状位(C)显示胃内、十二指肠内致密影(绿色箭头)

立即行急诊胃镜检查(图2),提示十二指肠降段见一大小约0.4cm×1.2cm刀片存留,经内镜下异物钳取出,取出过程中患者剧烈呕吐,配合差。取出该枚刀片后,患者出现剧烈腹痛,右上腹压痛明显,不除外穿孔可能,立即暂缓内镜下异物取出操作。

图2 胃镜检查显示刀片位于十二指肠降段,并采用异物钳取出刀片(A-C)

诊治经过

入院后查血常规:血红蛋白浓度139g/L,白细胞计数6.13×10⁹/L,血小板计数239×10⁹/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76.5%,淋巴细胞百分率18.8%,超敏C反应蛋白<0.50mg/L。肝功、肾功、凝血、电解质等指标均无异常。

予以抑酸、补液等处理,一般情况好转后,2024年5月28日11时再次于手术室行全麻下胃镜检查(图3),胃镜下见胃体大弯黏膜散在损伤,范围约0.4cm~1.0cm,附褐色血痂,十二指球部、降部未见明显异常。考虑剩余的刀片已进行肠道,胃镜无法进入和取出。立即联系胃肠外科协助诊治,如有穿孔或消化道出血时,及时行外科手术治疗。

图3 胃镜检查显示胃体大弯黏膜散在损伤,附褐色血痂,十二指球部、降部未见明显异常(A-C)

2024年5月30日患者出现右上腹隐痛不适,呈间断性绞痛。行急诊腹部CT平扫(图4):升结肠、横结肠肠腔内两枚片状致密影,周围明显放射状伪影,提示异物。外科会诊后,暂无手术指征。治疗上加用液体石蜡润肠处理。

图4腹部CT显示升结肠、横结肠肠腔内两枚片状致密影(A-D)

2024年6月1日至6月3日,患者一般情况平稳,复查腹部CT平扫均提示(图5):横结肠、左份肠腔内两枚片状致密影,周围明显放射状伪影,提示异物。遂予以开塞露灌肠后,于大便中发现大小不一刀片5片(图6)。经观察和治疗后,患者无明显不适,经患者父母要求,办理出院。出院后随访无消化道不适等症状发生。

图5腹部CT显示横结肠、左份肠腔内两枚片状致密影(A-C)

图6 随大便排出的刀片

讨论

儿童消化道异物并不罕见,是消化科及儿科的急症之一。异物的种类复杂多样,如硬币、磁铁、钢针等。据报道,儿童消化道异物25%~30%位于食管及以上,约60%位于胃内,到达小肠以下的仅占10%,小而钝的异物大部分经观察及保守治疗可排出体外[1]。但是对于长而尖锐异物,易导致黏膜损伤、梗阻、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如异物到达空肠或回肠,并出现如腹痛、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时,外科手术率高达91.7%[2,3]。

既往对于幽门部以上消化异物的报道已有很多,可通过内镜和或结合各种方式取出[4]。而对于异物已到达幽门以下,且通过内镜无法取出的,很少有报道。吴伟[5]等分析并总结了16例儿童幽门下消化道异物的治疗经验,其中异物为刀片的仅有1例:患者吞服3片美工刀片,经禁食及营养支持治疗后,自行排出异物。而本病例中,患者吞服6片锋利的美工刀片,刀片数量多,内镜下尝试取出时,已错过最佳时机,仅取出1片刀片,且过程中患者疼痛剧烈。5片刀片已随胃肠道蠕动到达十二指肠以下部位,内镜无法取出,异物随肠道蠕动过程中,随时会出现穿孔或出血的风险。患者病情紧急但又暂无外科手术指征,内科治疗方法有限,以保守治疗为主,整个治疗过程对于临床医生而言,非常棘手和具有挑战,必须密切监测各项急腹症症状和生命体征变化。

肠道是人体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也是大部分毒素排出的部位。肠道的蠕动对于食物的排出至关重要。肠道平滑肌层通过自主收缩和舒张形成蠕动波,从而推动食物残渣向前移动。环形肌收缩使肠腔直径减小,纵向肌收缩缩短肠道长度,两者协调配合形成蠕动波,推动食物在肠道内前进。另外,肠道内也存在相对独立的神经系统(又称“第二大脑”),能感知肠道内环境的变化,通过神经元信号传递调节肌肉收缩和舒张,独立地控制消化活动、胃肠运动、分泌、血流量以及水、电解质的转运。

肠道神经系统主要由位于黏膜下层的黏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构成,前者主要调节腺细胞和上皮细胞的功能,后者主要支配平滑肌的活动。食物或者异物进入消化道以后,会刺激消化道黏膜的机械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进而通过轴突将传入信息发送到黏膜下神经丛的神经节。然后,黏膜下神经节通过传出纤维发送信号,刺激各种肠道腺体和内分泌细胞分泌消化液,帮助消化和吸收;向环形和纵行平滑肌发送信号,导致蠕动收缩频率和强度增加。本例病例中,美工刀片进入肠道后,在肠道不断的蠕动过程中,刀片本身刺激肠道上的各种化学感受器,从而通过正负反馈神经信号,增强或减弱蠕动速度及收缩的强度,从而最终保证肠道免受伤害,顺利将异物排出体外。可见人体肠道的自我保护功能之精妙和强大!

消化道异物内镜取出的最佳时机目前尚无确切范围。既往研究显示,上消化道异物应在24小时内取出,否则会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及内镜取出失败率[6];孙丽丽等发现消化道异物停留超过24小时,并发症发生风险会高出14.1倍[7]。相似的研究也发现,吞服异物>24小时是内镜取出异物失败的独立影响因素[8]。孔阳等进一步分析了6小时之内内镜下异物取出成功的因素,发现6小时之内异物取出的成功率显著高于24小时以外的成功率(98.5% vs 81.4%)[9]。本病例患者自吞服异物到行急诊胃镜时已有10小时余,胃镜下仅发现1片刀片位于十二指肠降段,提示其余刀片已排入肠道,因而错过内镜取出异物的时机。因此,结合本病例,对于尖锐异物应尽早行内镜检查,内镜取出的时间最好在6小时以内,尤其是对于儿童患者,但具体时间范围仍有待更多的临床研究验证。

我们的病例对于儿童尖锐异物的取出或排出有如下值得借鉴的方面:

(1)对于尖锐的异物,静脉麻醉下行内镜检查能够提高异物取出的成功率。普通内镜下尖锐异物取出时,患者痛苦明显,且配合度差,强烈的呕吐等可能使异物刺破胃肠道。而我们再次行胃镜检查时,予以静脉麻醉,明显地提高了内镜检查的依从性,有利于异物的取出。另外,静脉麻醉也能够松弛食管平滑肌,减少异物取出时对消化道黏膜的刺激和损伤[10];

(2)在整个诊治过程中,患者一般生命体征平稳,无明确的外科手术指征,但又随时可能会出现出血、穿孔风险,因此,动态的影像学检查至关重要[11]。我们在患者入院后每间隔12小时行腹部CT平扫,观察异物停留于消化道的位置,有助于评估异物排出的过程中是否出现嵌顿、出血及穿孔,从而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3)给予患者灌肠及口服液状石蜡,有助于促进肠道运动及异物排除,可观察到刀片沿肠道有下行的表现,提示灌肠及液状石蜡有辅助尖锐异物肠道排出的作用。但灌肠及液状石蜡的具体使用频率目前尚未有明确标准,有待进一步研究。

另外,本病例中患者14岁,处于青少年时期,面临学业及社交的压力大,主动吞服美工刀片的行为考虑心理障碍引起,因此,应加强这部分人群的心理健康宣传及疏导,及时防止自残或冲动行为的产生。

通过回顾本病例的诊治过程及处理方法,结合影像及内镜技术,准确地评估异物形状、位置、是否存在并发症及手术治疗时机,是选择治疗方式及消化道异物取出或排出的重要因素。希望本病例能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的经验和思考,也为消化道异物的诊治规范提供更多的参考。

专家简介

汤善宏 教授

西部战区总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党支部书记、全军肝病诊治中心主任

西南医科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高校硕士生导师

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科基地主任

首批联勤保障部队重点学科带头人

四川省医学会消化病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

四川省医学会肝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四川省卫健委消化内科质控中心副主任

四川省医创会消化与消化内镜分会副会长

四川省医学会消化病专委会疑难消化系疾病协作组组长

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科普与医学人文协作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高原消化系疾病协作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病相关消化系疾病协作组委员

参考文献:

[1]Panieri E, Bass DH. The management of ingested foreign bodies in children--a review of 663 cases. Eur J Emerg Med. 1995;2(2):83-7.

[2]任路,耿岚岚,肖伟强,龚四堂.儿童消化道异物1257例病例系列报告[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7,12(5):333-336.

[3]Orsagh-Yentis D, McAdams RJ, Roberts KJ, McKenzie LB. Foreign-Body Ingestions of Young Children Treated in US Emergency Departments: 1995-2015. Pediatrics. 2019;143(5):e20181988.

[4]Lai AT, Chow TL, Lee DT, Kwok SP. Risk factors pred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mplications after foreign body ingestion. Br J Surg. 2003;90(12):1531-5. DOI: 10.1002/bjs.4356.

[5]吴伟,徐伟珏,刘江斌,陈舟,吴一波,孙俊,黄一敏,黄雄,吕志宝.儿童幽门下消化道异物治疗分析[J].国际儿科学杂志,2016,43(10):826-829,832.

[6]Katsinelos P, Kountouras J, Paroutoglou G, et al. Endoscopic techniques and management of foreign body ingestion and food bolus impaction in th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139 cases. J Clin Gastroenterol. 2006;40(9):784-9.

[7]孙丽丽,张健,何桦.电子胃镜在儿童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术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9,47(5): 589-592.

[8]Wang F, Hu C, Zhu Z, et al.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With Foreign Bodies in the Digestive Tract and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for Serious Complications. Clin Pediatr (Phila). 2024. 16:99228241253344.

[9]孔阳,于淑霞,陈娟,李鹏,张澍田.上消化道异物内镜处理的临床研究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9,47(7):804-806.

[10]刘军,朱子莫,袁靖国,王萍.内窥镜治疗上消化道异物病例分析[J].中国医学装备, 2023, 20 (10): 177-181.

[11]Wu L, Chen XY, Ji D, Zhang ZG, Mao XP. Foreign body-intestinal canal angle guides management of ingested foreign bodies in the lower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bdom Radiol (NY). 2024. Epub ahead of print.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