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山东湖西儿童团的少年壮歌

发布时间:2025-08-25 11:05:38  浏览量:3

不应被遗忘的红色记忆:山东湖西儿童团的少年壮歌

张海成

山东省湖西地区,因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等湖泊环绕而得名,这里既是鱼米之乡,也是抗战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38年起,随着八路军一一五师进入湖西,抗日烽火迅速燎原,儿童团作为根据地动员群众、支援抗战的重要力量,在各县乡村相继成立。这些孩子大多来自贫苦家庭,有的父母是党员或游击队员,有的则在亲眼目睹日军暴行后,主动投身革命。他们的任务看似简单——站岗、放哨、查路条、送情报,却在敌我交织的复杂环境中,成为根据地外围的第一道防线。他们身着粗布衣裳,手握红缨枪或木棍,用稚嫩的肩膀扛起站岗放哨、传递情报的重任,他们就是湖西儿童团。这些少年儿女以超出年龄的勇敢与坚定,在红色历史的长卷上写下了属于自己的篇章,察翠平、高世法、孟庆云、李忠云、邓兴海、李居贞、朱敦法……一个个名字背后,是不该被遗忘的热血传奇。

刘胡兰式的少年女英雄察翠平

在湖西儿童团的队伍里,还有一位不该被忘记的少女——察翠平。1929年出生的她,父亲是中共湖西专署的干部,13岁时就跟着父亲参加革命,在鱼台一带的儿童团里教大家唱抗日歌曲,宣传“妇女要解放”的道理。她的歌声清亮,讲的故事动人,能让老大娘都跟着掉眼泪,说“这闺女说的对,咱得跟着共产党走”。

1945年,杆子会暴乱爆发,匪徒四处搜捕革命干部。翠平为了通知战友撤离,不幸落入魔掌。面对匪徒的屠刀,16岁的察翠平毫不畏惧,大义凛然,她痛斥匪徒“背叛国家,不得好死”,直到最后一刻,嘴里还念着“共产党万岁”。

最终被残忍杀害。乡亲们偷偷把她的遗体埋在鱼城东关外,全国解放后,她的遗骨才被移葬在羊山烈士陵园,1992年,又被迁葬到单县革命烈士陵园。

用生命坚守信仰的少年高世法

15岁的高世法倒在单县城墙下时,鲜血染红了他深爱的土地。这位单县东关街儿童团团长,自十二三岁起就以卖油馍为掩护,在日军与还乡团的眼皮底下打探消息。

1946年春,国民党军占领单县,他带着小伙伴们摸清了还乡团团长陈黑子的住处,为部队端掉这个据点提供了关键情报。同年8月,湖西解放区战略转移,15岁的他主动留下继续秘密活动,却因叛徒告密被捕。

敌人对他严刑拷打,让他说出八路军的粮食藏在哪?谁是地下党?高世法被打得浑身是血,却梗着脖子骂道:“你们这些汉奸走狗,迟早会被打倒!”敌人见硬的不行,又假惺惺地说:“你年纪小,只要说了就放你走。”高世法冷笑一声:“我是儿童团团长,死也不会当叛徒!”在被押往刑场的路上,他朝着围观的乡亲们高喊:“共产党一定会回来的!”

多年后,当地百姓仍记得那个卖油馍的少年,说他“眼睛亮得很,一眼就能看穿坏人的伪装”。

儿童团历练出的“孤胆英雄”孟庆云

1925年出生的孟庆云,在担任儿童团团长时就展现出过人的胆识,带领孩子们在沛县孟集村的路口站岗,连成年人都佩服他“盘问起来滴水不漏”。

1947年6月,已是湖西军分区九团排长的他,在滕家立子战斗中带领一排人攻克敌碉堡,身负重伤仍坚持指挥。同年9月,部队南下作战,正在养伤的孟庆云偷偷跟随部队出发。在金乡县羊山战斗中,他带着10名战士突袭敌军司令部,捣毁指挥系统,为大部队进攻扫清障碍,自己却永远留在了那片山坡上。战后,部队为他追记特等功,战友们说:“他从儿童团时就敢一个人摸黑送信,这股子勇劲从没变过。”

历经生死考验的李忠云

1944年春天,鱼台县田集村的打谷场上,13岁的李忠云站在高台上,用带着稚气却异常坚定的声音对同龄人说:“咱们也能为八路军做事!”

这位自幼父母双亡、与奶奶相依为命的少年,因为表哥是游击队员,早就帮着打探过敌人动向。当八路军工作组来村里组织儿童团时,他挨家挨户动员,把十几个原本害怕“惹麻烦”的孩子拉进了队伍,自己被推选为团长。

李忠云带领的儿童团是当地最让人放心的队伍——他们查路条时一丝不苟,送信时能在田埂上跑得比兔子还快。

1946年8月,国民党煽动杆子会暴动,中共鱼台县委组织部长时晓东等50余名干部牺牲,15岁的李忠云主动请缨,带着儿童团去李阁护送烈士遗体。经两天,安全将这些烈士遗体护送到120里外的单县安葬地。

后来,他被叛徒出卖,敌人追捕他时,射向他的子弹就在他耳边身边穿过。他被捕后,敌人把他吊在乡公所的梁头上,面对敌人的拷打威胁,他始终没有屈服,直到两天后八路军攻打乡公所时,才发现了被吊在梁头上奄奄一息的李忠云。乡亲们都说:“这孩子年纪小,骨头却比石头还硬。”

从儿童团走出的神枪手邓兴海

1945年,15岁的他担任鱼台县李党村儿童团团长,最羡慕的就是游击队员腰间的步枪。他用木头削了一把“步枪”,每天带领孩子们练习瞄准,说“将来一定要用真枪打鬼子”。这个愿望在1951年成为现实——他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在战场上成长为一名神枪手。

1957年复员后,邓兴海先后担任大队团支部书记、民兵营长、党支部书记。其间,他积极响应“大办民兵师”的号召,带领全营民兵苦练杀敌本领。在“大比武”活动中,他枪法超群、百发百中,多次在省、地、县民兵比武大会上获奖。

1960年,已是民兵营长的邓兴海参加全国民兵比武大会,在百米外连打十枪,枪枪命中靶心,受到毛泽东主席和朱德委员长的接见,朱德还亲自授予他一支半自动步枪。后来有人问他枪法为何这么准,他总会笑着说:“从儿童团时就练瞄准了,那把木头枪可没白扛。”

精心护卫首长的少年李居贞

在南阳镇李桥村,李居贞的名字总与一段特殊的记忆连在一起。1942年,刘少奇化名“胡服”来到村里,住在与李居贞家前后院的魏金山家。当时15岁的李居贞是儿童团团长,母亲是妇女会会长,伯父是党员,这样可靠的家庭背景让刘少奇常到他家吃饭。

这位和蔼的“胡服同志”知道他小名叫“李妮”,笑着说“男孩子该有个响亮的名字”,便为他取名“李居贞”,希望他“居心正直,坚守贞操”。

在刘少奇停留的四天三夜里,李居贞成了半个“通信员”。他跟着刘少奇撑船查看湖面地形;遇到紧急情况时,他就背着葫芦、带着木盆,悄悄穿过芦苇荡给躲在里面的刘少奇送饭。

1952年,已是国家领导人的刘少奇还特意给魏金山寄信,问候李居贞等当年照顾过他的人,直到那时,李居贞才知道那位一直被大家称为“首长”的竟然是国家领导人刘少奇。文化大革命期间,李居贞因这段经历遭到批斗,但他始终坚信自己做的是对的,与村民一起守护着那段历史的真相。

从儿童团长到革命战士的朱敦法

1938年的沛县乡间,11岁的朱敦法戴着红袖章,在村口的大槐树下认真地检查过往行人的路条。这位刚当上儿童团团长的少年,总能从陌生人的眼神里看出些不对劲——有一次,他拦下一个自称“走亲戚”的男人,对方回答问题时眼神躲闪,他悄悄让小伙伴去通知游击队,果然抓住了一个化装成农民的汉奸。朱敦法的大哥是村农会会长,耳濡目染下,他对革命工作有着超乎年龄的理解。白天,他带着孩子们站岗放哨;晚上,就借着月光帮游击队抄写传单。1939年9月,12岁的他参加了沛县第三工作团战地服务团,成为八路军的一名宣传员。1942年1月,14岁的朱敦法被分配到湖西军分区临河情报站任情报员,他曾伪装成进城探亲的小孩,背着一篮鸡蛋混过国民党军队的关卡,成功侦查到城内的布防情况。

在湖西这片革命老区,象这样的儿童团团长的传奇故事还有很多。

如今,湖西大地早已换了人间,当年儿童团站岗的村口成了宽敞的马路,他们送信的芦苇荡变成了美丽的湿地公园。但那些少年儿女的故事,不该被岁月尘封。他们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时代的责任,用清澈的眼睛见证了信仰的力量,用短暂而炽热的青春,在红色历史上刻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

湖西儿童团的故事,是中国革命史上独特的一页。他们不是传奇,而是真实存在过的少年;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完成了不平凡的使命。

他们的名字不应该只停留在史料里,更该被铭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因为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青春可以有很多样子,有一种青春,叫为信仰而战;记忆可以有很多维度,有一种记忆,叫永远不能遗忘。湖西儿童团的烽火岁月,是属于少年的史诗,更是属于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只要我们还记得他们,那段红色的青春就永远鲜活,那份不屈的精神就永远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