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爱妈妈伴成长④ | 朱子故里“爱心妈妈”,用真情守护困境儿童成长
发布时间:2025-08-25 09:53:37 浏览量:3
爱心作纽带,系起温暖牵挂
真情筑港湾,守护童年期盼
有这样一群人
她们为困境中的孩子撑起一片晴空
让成长的路上少些崎岖、多些光亮
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福爱妈妈”今天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来自三明市尤溪县的“福爱妈妈们”
如何让每一个孩子
在陪伴中沐浴春风
在关爱里向阳成长
“这是我第四次参加公益夏令营了。今年,我第一次体验‘方舟’机器人课程,学会了如何运用代码控制实验板,收获满满!”小李来自中仙镇,现就读于县内一所中学,是朱子社仓长期结对帮扶对象。谈起“一对一”帮扶她的“爱心妈妈”,她满怀感恩:“胡妈妈对我特别好!每年,她都会开车到我家了解我的生活、学习情况,送来物资。我到县城上中学后,她还给我报了书法班、作文班,并总叮嘱我:‘要好好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她口中的“胡妈妈”,是省广播电视传输中心703台党支部书记胡雪萍,也是朱子社仓“爱心妈妈”群体中的一员。
在朱熹诞生地——福建尤溪,一场跨越时空的温情接力每天都在上演。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朱熹在此创办“朱子社仓”,以“济世爱民”之志赈灾救荒;如今,一支由680余名“爱心妈妈”组成的公益队伍,延续“济世爱民”的先贤仁心,在这片土地上为134名留守与困境儿童撑起一片温暖晴空。
她们不是生母,却胜似母亲;她们来自不同岗位,却因同一个信念紧紧相拥。她们用脚步丈量乡野,用真心叩开心扉,用坚持托举梦想,让“一元日捐”的微光,汇聚成照亮童年的星河。
Part.01
一捧真心,叩开紧闭的心扉
“那天见到李家姐妹,家徒四壁,她们眼神里的怯懦像针一样扎进我心里。”回忆起2022年初的第一次家访,省广播电视传输中心703台党支部书记胡雪萍仍难掩心痛。
父亲病逝、母亲失踪,年迈的奶奶带着两个孩子艰难维生。姐妹俩低着头,几乎不说话。回来后,胡雪萍彻夜难眠,第二天就带着书本和食品再次登门。
从那天起,她成了这个家的“常客”——每月雷打不动上门探望,帮奶奶挑水劈柴,给姐妹梳辫子、讲故事;发动志愿者为她们辅导功课,解决家中电路老化、用水困难等问题;还悄悄记下她们的愿望:一个行李箱。
不久后,“点亮微心愿·童心向未来”活动上,姐妹俩捧着崭新的行李箱,第一次露出了笑容。渐渐地,妹妹开始主动挽住“胡妈妈”的胳膊,姐姐也愿意把心事悄悄告诉她。
“未来的日子,我们大手牵小手,一起迎接生命的光。”看着姐妹俩先后考入县重点中学,“爱心妈妈”吴金玉眼含热泪。
这样的“破冰”,是“爱心妈妈”们的日常。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陈细珠是孩子们的“心理妈妈”,在“予爱童行”进校园活动中,她总能用趣味游戏打开孩子的心防。“有个孩子总躲在角落,我陪他玩了三次沙盘游戏,他才愿意告诉我‘想爸爸了’。”
如今,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20多个孩子的“情绪密码”——谁最近爱发脾气,谁突然沉默不语,她都了如指掌。“这些孩子缺的不是物质,是被看见、被拥抱的温暖。”陈细珠说。这也是每一位“爱心妈妈”的共识:真正的关爱,始于心灵的靠近。
Part.02
一份坚持,托举向上的梦想
“胡妈妈,我考上五中了!”去年夏天,小李拿着录取通知书,第一时间跑到爱心妈妈胡雪萍办公室报喜。这个曾因家贫想辍学的女孩,眼里重新有了光。
这份光亮的背后,是“爱心妈妈”们细水长流的托举。为解决李家姐妹的经济困境,胡雪萍跑遍民政、教育等部门,帮她们申请事实无人抚养孤儿补助,又对接省慈善协会、星源基金会争取助学资金。得知姐妹俩渴望一个行李箱,她在“点亮微心愿·童心向未来”活动中牵线搭桥,很快帮她们圆梦。
在尤溪,这样的守护遍布城乡。汤川乡的苏女士家,丈夫残疾、老人多病,全家靠种菜维生。“爱心妈妈”吴金玉第一次家访时,孩子躲在门后不敢出来。如今,吴金玉经常带着绘本和文具上门,陪孩子读书、做游戏,还联系老师补课。“现在女儿敢在班里讲故事了,儿子会主动帮奶奶做家务。”苏女士的话语里满是感激。
2024年,朱子社仓推行“4对1”结对帮扶模式,每位“爱心妈妈”都有了“战友”——2名县级志愿者、1名乡镇志愿者、1名学校老师分工协作:有人负责学业辅导,有人关注心理健康,有人对接资源解决生活难题。从“潮汐式”帮扶到常态化陪伴,“爱心妈妈”们用行动告诉孩子:“你的梦想,我们在乎。”
Part.03
一种传承,让善意之河奔流不息
“我们每天捐的一元钱,是朱子社仓的一粒米。我们这些‘妈妈’,就是把米粒酿成暖阳的人。”公益组组长余晓月常说。
这句话,道出了这支队伍的精神源头。2021年底,“朱子社仓”公益志愿服务队成立,倡导“日捐一元,日行一善”。如今,326人的微信群里,每天都有爱心款到账,专人管理、专款专用,三年累计募集善款约380万元;队伍从最初35人发展到680多人,队伍里,有县社科联主席吴金玉,三年跑遍全县15个乡镇,车后备箱永远装着给孩子的书包和文具;有退休干部肖燕斌,省下退休金为孩子实现“微心愿”;有爱心人士胡永梅,一笔笔记录善款明细,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孩子身上;还有福建省最美基层执委林文琴,从2015年个人义卖助学,到如今融入团队带动更多人参与,她说:“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善事,力量才更持久。”
如今,这份善意正在悄然传递。受助孩子考上大学后加入志愿者队伍,家长主动提出结对帮扶其他家庭;连续四年举办的“爱的路上,有你有我”公益夏令营,85名孩子在朱子祈福礼、《朱子家训》诵读中感受文化力量,有人在日记里写下:“长大了,我也要当‘爱心妈妈’”。
朱子故里的“爱心妈妈”们,正以最朴素的坚持,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活力。她们知道,每一份陪伴、每一次守护,都是在孩子心里播下爱的种子——而这些种子,终将长成参天大树,支撑他们向阳而生,奔赴梦想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