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患癌率走高!医生紧急呼吁:这些东西别再给孩子多吃,危害大
发布时间:2025-08-24 15:00:00 浏览量:3
上个月家里小侄子乐乐住院了,查出来是白细胞偏高,医生说不是特别严重,但也提醒注意饮食习惯。乐乐才六岁,平时身体看着挺结实的,也不怎么生病,家里人一开始都没太当回事。
可我一听,脑子就警铃大作。因为这半年,身边好几个朋友家的孩子都出现了免疫力下降、发烧频繁的情况,连我们小区的业主群都有人说孩子查出了肿瘤标志物偏高。儿童患癌的事不再是新闻,而是越来越常见的现实,我这个营养师妈妈不得不重新审视孩子们每天吃进嘴里的食物。
仔细想了一下,乐乐最爱吃的几样东西,正好都踩中了“高危名单”。早上不吃饭,直接喝一瓶常温酸奶;放学回来先来两根火腿肠,晚上爸妈忙就点炸鸡或者火锅外卖。
这些东西看着方便,孩子也爱吃,可每一样背后都藏着不小的健康隐患。最关键的是,孩子年纪小,代谢快,看不出问题的时候,其实身体早就开始“埋雷”了。
有一回家里聚餐,乐乐吃了三根烤肠,外皮焦香,里面冒着油,吃得满脸开心。我妈看着都说:“这孩子能吃,长得壮。”可我心里却咯噔一下。很多人觉得孩子吃得多是好事,可吃错了方向,只会把毒素越积越多。
像烧烤、火腿、香肠这类加工肉,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类致癌物,和烟一样的等级。我们大人都尽量少碰,更别说还在发育期的孩子了。有些家长觉得偶尔吃一次没事,但问题是,现在孩子吃这些东西的频率太高了。
每天都有零食、饮料、外卖,很多孩子甚至一周都吃不到一顿真正的“原味饭”。食物一旦过多加工,就会加入大量添加剂、亚硝酸盐、防腐剂,这些物质在体内累积,容易诱发细胞突变,这是癌症发生的起点。
我表姐家小孩,前阵子也查出了肝功能异常。医生问了一堆饮食问题,最后锁定了一个原因——长期喝含糖饮料。她家孩子不爱喝水,每天靠果汁、奶茶、汽水撑着。这些饮料含糖量高得惊人,一瓶下去,摄入的糖分堪比一顿饭的总热量。而
前两天带我家宝宝打疫苗,诊室外面排了十几个孩子,很多看起来脸色发黄、眼袋发黑。这些明显的疲倦、免疫力下降的表现,其实和饮食脱不了关系。很多孩子表面上活蹦乱跳,身体却早已处于“亚健康”状态,而癌症往往就是在这种状态下悄悄扎根的。
我认识一个儿科营养师朋友,说现在医院里接诊的癌症儿童,越来越多来自饮食结构紊乱的家庭。不是缺饭吃,而是吃得太精、太杂、太快。孩子的肝肾还没发育完全,面对一堆人工合成的东西,根本没有能力分解和排毒,时间一长,身体出问题就是早晚的事。
我家老二刚满三岁的时候,特别爱吃超市里那种“儿童奶酪棒”。包装花哨,写着“补钙”“高蛋白”,但我翻了配料表,里面除了奶,还有一堆增稠剂、香精、色素。这些所谓的“儿童食品”,其实很多都是“披着健康外衣的垃圾食品”。
别看包装上写得好听,真正对孩子有营养的,反而是最普通的牛奶和鸡蛋。有一次带孩子去朋友家玩,饭后大家给孩子们分果冻吃。我拿起来一看,果冻里面用的是人工甜味剂,我赶紧说:“这个就别吃了,小朋友们吃水果吧。”
结果有家长还笑我小题大做。但对我来说,果冻这种含胶、含色素的食品,根本不该出现在学龄前孩子的食谱里。孩子的肠胃比大人更敏感,很多看起来“没事”的食物,长远来看都在悄悄“侵蚀”健康。
之前有个妈妈在群里问我,孩子挑食不爱吃饭,吃点零食总饿不着是不是也行。我说,饿不代表营养够,吃饱也不等于吃对。孩子每天需要的蛋白质、铁、锌、维生素等营养素,都必须来自天然的食物,不是靠点心、零嘴、奶茶就能补得回来的。
我家孩子的零食,基本就是自制的:红薯干、南瓜片、煮鸡蛋、小米饼,这些看起来没啥“吸引力”,但吃得安心,营养也扎实。真正有益健康的食物,从来不是靠包装吸引人,而是靠成分打动身体。孩子的口味是可以培养的,从小不给他吃那些重口味高糖高盐的东西。
有朋友说:“你家孩子真幸福,有你天天盯着。”我说,其实也不是盯,是我知。道孩子的健康,是需要靠我们大人去守的。他们还小,不懂怎么选择,只能依赖我们给他们安排的每一餐、每一口。这一点上,马虎不得。
有一次我儿子在幼儿园吃了别的小朋友带的辣条,回家肚子疼了一晚上。后来我再三和老师沟通,希望班里能统一禁止这些“问题零食”。不是小题大做,而是一次肠胃炎或过敏反应,对小孩子的身体就是一次打击,而每一次慢性伤害,都是身体免疫系统的一次折损。
现在每次去超市,我都习惯带上孩子一起挑食材。一边挑,一边讲:“这个苹果颜色亮,但打过蜡,咱不买。这个胡萝卜泥没加糖,咱可以试试看。”这样慢慢培养孩子的食物判断力,比什么营养课都管用。孩子其实比我们想象中更聪明,只要用心引导,他们会选择对自己好的东西。
我婆婆以前老说我太讲究,现在反而天天问我这个能不能吃,那个要不要少放点盐。她身体检查出了血脂偏高,才开始注意吃得清淡。但孩子不能等到生病才改,必须从一开始就吃得对、吃得纯。不要等问题来了才追悔莫及,健康是吃出来的,不是治出来的。
晚饭后我会习惯性地给孩子们削苹果、煮玉米,虽然麻烦,但看着他们吃得香,我觉得值。比起方便食品带来的“省事”,我更愿意相信时间花在厨房,是对孩子最好的投资。每一顿饭,都是对他们未来身体的一次“存款”,不要小看这一口一口的累积。
儿童患癌的根源,往往不是一次暴露,而是长期、反复、小剂量的摄入有害物质。就像一滴水滴在石头上,日子久了也能滴穿。我们做父母的,不能拿侥幸当借口,更不能让方便成为借口。该做的选择,就要从今天的饭桌开始。
参考文献:
1. 中国营养学会.(202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 世界卫生组织.(2015).加工肉制品与致癌风险研究报告
3. 国家癌症中心.(2021).中国儿童肿瘤发病数据分析
4. 中华预防医学会.(2020).儿童食品添加剂摄入风险评估
5. 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2023).儿童健康饮食实用指导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