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儿童智能手表接连“翻车” 该做点“减法”了

更新时间:2024-09-04 00:58  浏览量:19

开学季的“必备物品”是什么?除了书包、文具、书籍等,儿童智能手表几乎成为标配。开学前夕,不少电商平台上的智能手表销量明显提升。

从家长的角度而言,为孩子配一款儿童智能手表,最主要的是为了方便联系,以及看到孩子的定位。的确,这些功能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家长,比如大一点的孩子放学可以自己回家,让家长和孩子都有相对自由的空间。

但是,大多数儿童智能手表的功能不断做“加法”,多到让人眼花缭乱,听音频、刷步数、攒积分,甚至还有交易功能,几乎等同于智能手机。一方面孩子独自在外离不开智能手表,一方面又担心孩子沉迷于智能手表中的娱乐功能,于是家长不得不“斗智斗勇”。

儿童手表太“智能”真的好吗?答案是否定的,有的学校已经禁止儿童智能手表进入校园,学生如要和家长联系,只能使用老人机,从学校的角度看,手表太“智能”会让学生分心。

然而智能手表仅存在功能多的问题吗?答案也是否定的。

最近,关于智能手表给出“尴尬答案”的事件登上热搜,有网友爆料其向小天才儿童电话手表某软件提问“中国人诚实吗”,却得到“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不诚实的人,最虚伪的人”这样“毁三观”的回答。小天才对此回应,该回答系第三方软件提供,目前软件已下架整改。

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不久前也在微博上发文,就360儿童手表答疑时出现争议言论道歉。因为360儿童手表在回答“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吗”时,也出现了“毁三观”的答案。

儿童智能手表的用户群体是谁?在我的身边,使用智能手表最小的是刚上幼儿园的孩子,比较多的则是小学生或者中学低年级学生。这一年龄群体的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尚未完全形成,思维方式往往直观而简单,容易接受并相信来自外界的信息,尤其是当这些信息以他们熟悉和喜爱的形式(如智能手表的语音回答)呈现时,给他们的印象尤其深刻。因此,当智能手表中给出不恰当、“毁三观”的回答时,孩子们很可能会被误导,对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产生不良影响。

在理想化的愿景中,AI问答可以解答孩子们天马行空的疑问,就像一个知识宝库。然而,现实却不尽如人意,AI问答的表现屡屡出现偏差,其输出的虚假或错误信息,如同潜伏的“地雷”,可能误导孩子的认知发展。

实际上,早就有人忧虑,依赖互联网搜索结果的AI问答,会不会蜕变为散布误导性、煽动性虚假信息的源头?如今看来,这并不是杞人忧天。生成式人工智能虽然发展迅速,但全球都面临着一个严峻挑战:即“幻觉现象”频发,就是有时人工智能会无中生有,输出不切实际或错误的信息。

看一下儿童智能手表的广告,AI往往成为产品宣传的亮点。然而,当AI在实际应用中频频“失手”,从智能助手沦为“人工智障”的尴尬境地,这不禁触动了家长们的敏感神经:能否安心地将孩子的成长托付给内含AI技术的产品?这份担忧,无疑是科技进步与儿童保护之间亟待平衡的课题。

儿童智能设备,由于其使用群体的特殊性,在设计、生产、销售以及后续使用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被赋予更高的安全标准和道德责任。就内容而言,应该内置严格的内容过滤机制,确保儿童接触到的信息是健康、积极、有益的。

儿童智能手表接连“翻车”事件,也暴露出儿童智能设备的监管严重缺失,内容的安全性和适宜性并没有受到严格监管,或许部分产品内置的软件或功能未经充分审查便上线,导致不良信息有机可乘;其次,监管机制的滞后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儿童智能设备的功能和形态日益迭代,而相应的监管法规和标准却未能及时跟上,导致监管空白,漏洞频出。这种“技术先行、监管滞后”的现象,加剧了儿童使用智能设备时的风险系数,出现更多的未知与不确定。

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中国儿童智能手表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风险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中国5岁—12岁的儿童数量约为1.7亿,儿童智能手表的市场普及率约为30%,基本上三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孩子戴儿童智能手表。

不少家长在为孩子选择智能手表时都有一种感觉:为什么要有那么多功能,家长的基本需求就是联系孩子、实时定位、视频通话,最多加一个支付功能,方便给孩子一点零用钱,但要找到功能简单的智能表真的不容易。过多的功能可能带来更多的风险和干扰,也增加了出现故障和安全漏洞的可能性。

面对那么大的特殊用户群体,儿童智能手表在保护孩子安全、便于家长和孩子联系的初衷上越走越远,需要重新审视智能手表的设计理念和功能布局。

有时,简单一点不是坏事,“少即是多”是一种智慧。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微博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