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听不懂,孩子喜欢说,小孩满嘴“黑话”从哪儿学的?
更新时间:2024-10-21 10:43 浏览量:10
中央网信办、教育部近日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塑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和育人生态。记者调查发现,一些网络“黑话烂梗”在孩子之中流传,起源和传播环节多是网络游戏和短视频平台。
现象
饭桌上作文中都在用
“隔段时间嘴里就蹦出来个新词,都不知道从哪儿学的。”谈起正在读小学四年级的儿子,牛先宇显得有些焦虑。他说,自己孩子性格外向,在学校和家里的言行都大大咧咧。之前在家写作业时,写错了字、手里的笔掉地上了,孩子就随口冒出一句“芭比Q了”。自己一开始还没觉得有多奇怪,真正让他感到警惕的,是暑假期间和几个朋友露营,孩子们互相玩耍时,动不动就彼此称呼“你个老六”。牛先宇说,他也问过孩子是否明白“老六”什么意思,孩子自己也说不清楚,只是觉得好玩,“大家都在说”。
有相同感受的,还有初中生家长骆丹。骆丹的孩子正在读初二年级。平时孩子回到家,就会与妈妈分享校园里的新鲜见闻、同学间好玩的事儿。前几天的一次晚饭,在饭桌上孩子因为一点儿小事,突然就说出了三个字母,骆丹当场严厉批评。“你明明知道是不好的词,还要说。这不文明,而且会显得你很没有家教……”这些年,骆丹从孩子口中,听闻了不少“黑话”和梗。有的话,是首字母缩写或者纯数字组合;有的则是读音近似却含沙射影“骂人”的词汇。“网络大环境就是这样。有时听到一个完全陌生、没有接触过的词汇,我就拿出手机悄悄搜索,搞清楚到底是什么意思,再去和孩子沟通。”
孩子喜欢说一些网络“黑话”和梗,老师也有所体会。当过两次小学班主任的张松观察到,随着互联网、手机、平板设备等的普及,孩子们确实能够掌握到不少“黑话”和梗,“什么词汇流行,就说什么。下课、上下学路上的课外时间,是传播的高频时间段”。相对于普通科任老师,身为班主任的他,对这种现象的感触更深一些。
最让他难忘的是,有一位学生竟然将“奥利给”作为感叹词写到了作文中。当时,张松就在上面做了两点批注。“第一,这个词不能这样用;第二,即使这样写,考试时也不会拿分。”他发现,所谓网络“黑话”和烂梗,也有所区分。有的词义是比较中性的,无所谓褒贬,但多数是经过了读音、语义以及拼音字母等的“变种”,而引申作为其他意义使用。“有些词语是明显不利于孩子学习和交流的。”
调查
多源于网游和短视频
孩子们口中流传、高频使用的“黑话”和网络梗,到底来自什么地方?多位家长和老师都谈到了互联网的影响。记者调查发现,“黑话”和网络梗主要的起源和传播环节,是在网络游戏和短视频平台。
以孩子们喜欢使用的“你这个老六”及“老六”为例。“老六”的来源,最早可追溯到《葫芦娃》动画中可以隐身的六娃。但真正火爆和传播开来,则是源于一款网络游戏。在该游戏中,“老六”原本是游戏中的自由人角色,喜欢隐身独行或不听从队友指挥配合行动。随着该网游的流行和游戏主播把“你这个老六”当口头禅使用,“你这个老六”及“老六”流传了开来。后来,这个梗也引申用来形容某个人风格奇特、“阴险”、让人觉得可笑、无语等意思。
采访了解到,目前有孩子还在使用诸如“芭比Q”“YYDS”(意思是“永远的神”)等网络词汇。这些词汇最初的起源传播,很大程度上仍是网络游戏和短视频。以“芭比Q”为例,原本英文读音的词汇意思是烧烤,后来由于短视频游戏主播在玩网络游戏时的感叹加上电音声效,而逐步火爆流行,意思为“完了”“完蛋了”。所谓“YYDS”也是起源和传播于网络电竞游戏,在对战游戏中主播的呼喊被简化为这四个字母,成为流行语。如今,这四个字母也用来赞美喜爱的人物、事物或表达极度夸奖。
而“奥利给”虽然语义较中性,但却是把汉字“散装”组合,原本是“给力噢”的倒读。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格斗游戏《街头霸王》和《拳皇97》中,角色在出招时所喊出的口号。真正“出圈”同样是在短视频平台,不少网络主播在直播或短视频中,频频使用“奥利给”感叹,而逐渐流行起来。
“我感觉,还是刷短视频、看搞笑视频、玩游戏时看到听到学到的。”牛先宇说。调查也发现,一些网络“黑话”和烂梗之所以流行,有孩子们接触使用电子设备频繁,以及互联网多个网站、平台渠道传播的因素,以及“校园社交”之间的互相学习、模仿。“可能一开始班里只有很少的孩子讲,但慢慢地大家觉得好玩,讲某些话和梗的就多了。”一名老师说。
困境
话梗“变种”多速度快
调查发现,对于有的“黑话”和网络梗,家长并不十分紧张。但对于贬义词、拼音和汉字“混搭”、涉及人身攻击侮辱等不规范的“黑话”和梗,无论家校层面还是互联网平台,都较为重视。不过,由于互联网变化快、涉及领域多等特点,在教育倡导上也面临困境。
记者注意到,有短视频平台2023年制定了对未成年用户产生影响的网络烂梗内容标准,并以此标准进行治理,对未成年进行过滤此类网络烂梗内容。除视频提醒外,针对爱发布网梗相关评论的青少年用户进行站内信提示,通过规范表达手册正向引导未成年用户规范用语。
相关部门的整治和网络平台的行动在持续,现实中的家校教育倡导还面临一些难处。“‘黑话’和梗有其生命周期,短则约半年,长则一两年,然后又出来一批新的黑话和梗。”张松说,互联网变化迅速,对不断变化的黑话烂梗缺乏十分明确的认定标准,老师能做的往往就是口头提示和纠正。
某重点小学一名班主任介绍,确实有个别孩子说“黑话”,或者通过传纸条来给同学写网络梗,表达某种情绪。“一旦发现,会将学生单独叫到办公室进行提醒和询问孩子内心的想法,找到背后问题,与家长沟通一起协作纠正。”此外,也有中学老师表示,不少时候,孩子说“黑话”和网络梗,都会有意识“躲”着老师,家庭层面的及时干预和教育也十分重要。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一些新奇的语言、新奇的文化总能刺激和吸引他们。”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说,网络“黑话”和烂梗,表面看新奇、感染性强、变化快,但更深层面是孩子们寻求独立群体文化,逃避与成年人交流沟通,要与成人社会保持距离的心理。然而,这容易影响到孩子的规范养成和身心成熟,不利于孩子融入社会、有效社会化。他建议,各互联网平台和主播等从业者,要多一些自律,少一些不严肃、不规范的内容传播;家长和学校也要提升孩子的网络素养,能分辨和认清问题实质,让孩子更多掌握标准化、有价值的语言和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