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针筒玩具穿刺力实测存隐患,市场监管部门呼吁加强校园周边排查
发布时间:2025-05-27 20:32:15 浏览量:3
近期,一款名为“针筒捏捏乐”的儿童玩具引发社会关注。该玩具由针筒和可充气塑胶部件组成,外观与医用注射器高度相似,但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其针头可轻易刺穿西瓜、生肉等物体。以下是核心问题与现状分析:
一、安全隐患与风险
物理伤害风险
玩具针头虽设计为平角,但实测穿刺力极强,能完全刺入西瓜表皮和生肉组织。上海市场监管部门检测发现,27批次样品中,26批次的针头属于“功能性锐利尖端”,却未标注警示说明。云南已有儿童因玩耍此类玩具导致眼部受伤的医疗案例。
三无产品泛滥
多数产品无厂名、厂址、执行标准等信息,部分包装塑料袋平均厚度不足0.038毫米且未打孔,存在窒息风险。此外,12批次样品包装未达安全标准。
误导性宣传
商家强调玩具材质“环保安全”,却回避针头危险性,甚至将针筒包装为“解压神器”,模糊儿童对医疗器具的严肃认知,可能诱发模仿行为。
二、产销现状与监管难点
销售渠道广泛
玩具在校园周边店铺及电商平台热销,单价1-30元,部分网购平台销量超50万件。未取得医疗器械经营资质的企业销售此类产品涉嫌违法。
法律与监管真空
因产品性质(医疗器械或普通玩具)未明确定性,监管部门难以依据《产品质量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直接处罚或禁售。法律专家建议需司法部门定性后,平台方可批量下架。
同类风险玩具警示
类似危险玩具(如牙签弩、激光笔、磁力珠)同样存在刺伤、误吞等风险。例如,“电人玩具”放电电压远超安全值,激光笔可致永久性视力损伤。
三、应对措施与建议
消费者行动指南
避免购买含针头玩具,尤其3-8岁儿童;检查现有玩具并处理针头部件。
认准3C认证,拒绝三无产品,可通过12315投诉违规商品。
生产与监管改进
生产商应改进设计,如钝化针头或使用非穿刺注气工具,并明确标注警示信息。
建议将仿真医疗器具纳入特殊监管目录,制定针头尖锐度等强制性标准。
社会协同防护
学校可通过安全教育课程普及医疗器具规范,家长需警惕“解压玩具”的隐蔽风险。
电商平台应主动屏蔽“注射器”等关键词,市场监管部门需联合教育机构整治校园周边商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