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现脆弱儿童?
发布时间:2025-05-27 18:33:22 浏览量:5
内容来源:基于2025年1月发布的2023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统计监测报告以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委托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完成的课题《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儿童贫困状况综合分析模块维度指标选择和预警模型报告》编辑。2025年1月,国家统计局根据《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和相关部门数据资料,从儿童健康、安全、教育、福利、家庭、环境、法律保护等七个领域对2023年的实施进展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2023年《纲要》实施总体进展顺利,儿童健康水平明显提升,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受教育权利全面保障,儿童福利水平巩固提高,家庭和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逐步构建,儿童成长环境持续优化,儿童法律保护机制进一步健全。
部分监测指标如图:随着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中国的减贫战略由扶贫转向防返贫,主要目标是缓解相对贫困和多维贫困问题。儿童发展向善向好,但是依然有不被发现的少数需要投注关怀。
由于儿童具有较高的生理脆弱性和环境依赖性,儿童贫困和脆弱性风险往往容易被隐藏于非贫困的社区或家庭之中,成为“不可见”的人群。
如何发现脆弱儿童,需要深入分析与儿童多维福祉密切相关的维度指标,构建相应的预警模型,以用于低收入家庭儿童群体的风险监测,并提供相应的援助和服务,进一步促进儿童权益的保障和发展。
已有经验如江苏、湖北、上海等地已经开展了类似预警及评估尝试。
江苏省困境儿童风险评估规范采用了混合制的预警模型,以其中的监护风险等级评估表为例,其体现为强制报告事项和监护风险评估两个模块。在强制报告事项中,发现儿童符合当中任意选项之一者,直接确定为监护一级风险(红色),进入强制报告程序,将相关情况即时上报并通报相关职能部门,即为触发制。在监护风险评估中,在已有的各维度中,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并打分,即为打分制。根据累积分数将监护风险划为不同等级,得分在40分以下为一级风险(红色),得分在40至59分之间为二级风险(黄色),得分在60至79分之间为三级风险(蓝色),得分在80分以上则为四级风险(绿色)。
湖北省困境儿童家庭监护能力评估采用了打分制的预警模型,在困境儿童家庭监护能力评估表中,根据指标说明的评判标准,对各指标进行相应评分,同时附有扣分原因列,用于注明家庭监护的现实情况。加总各项评估得分,可以得到最后的综合得分,由此可对应至不同的家庭监护能力等级,具体可划分为监护缺失(0至60分)、监护失当(61至80分)、监护不足(81至90分)、监护正常(91至100分)四个等级。
上海市未成年人家庭监护能力评估指南采用了定性的打分制预警模型,在组合使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等评估方法开展对未成年人家庭监护能力评估后,根据评估结果对未成年人家庭监护能力进行分级,分为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等三个等级。评估结果作为评估组织方判断未成年人家庭监护能力、为未成年人安排监护人、提供相关帮扶等的依据。后续的干预帮扶措施,按照监护能力评估等级的低、中、高风险,分为三部分:监护能力评估为低风险的家庭,评估组织方可组织为其提供家庭照料等支持性服务;监护能力评估为中风险的家庭,评估组织方可组织提供亲职教育及治疗性服务等;监护能力评估为高风险的家庭,可建议有关部门依法撤销监护权。
从实践经验看,触发预警和打分制模型被广泛应用,打分制和触发制相结合的混合制预警模型相对更为科学。
具体运用方法如下:针对打分制预警模型,根据累计的综合得分,对应相应的预警等级,代表了儿童可能有的风险状态,是一级红色需要高度关注、二级黄色持续关注、还是三级绿色常规关注。针对触发制预警模型,单项指标存在问题,即触发一级红色预警,需要高度关注;若组合指标存在问题,那么根据符合的项数,对应触发一级红色预警或者二级黄色预警;若条件性指标存在问题,即触发二级黄色预警。在混合制预警模型中,打分制主要起到一种风险描述性统计的作用,而触发制主要起到实际预警,针对性提供帮扶政策的作用,由此实现了预警模型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平衡。
所设维度指标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低收入家庭儿童多维贫困及所面临的潜在风险,不仅考虑到了儿童生存所面临的微观、中观、宏观环境风险,还考虑到了不同类型儿童及不同年龄性别儿童的风险差异。最后,由于贫困和剥夺状态是动态调整的,部分问题在当下可能得到了解决,但在未来仍需要持续关注。
由于风险状态是动态调整的,针对发现的新问题,可以做到及时调整权重、触发项、风险阈值等。通过灵活调整预警模型的参数和设置,可以不断提升模型的预测能力和适应性,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发挥更大的效益。只有保证了预警模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才能更好地预测儿童多维贫困及风险,为相关部门和机构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