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儿童放学活动机会与通学环境的关联性及活动机会谱研究 | 上海城市规划

发布时间:2025-05-13 22:37:19  浏览量:2

为研究儿童放学活动与通学环境之间的关系特征,首先,本文通过构建儿童放学活动机会函数,从通学距离、交通安全、街道连通、环境舒适和设施吸引5个特征维度测度通学环境,分析通学环境对放学活动机会的影响。其次,总结不同放学活动机会下通学环境特征、放学活动行为及放学活动空间需求等差异特点,绘制儿童放学活动机会谱。最后,得到研究结果:(1)5个维度通学环境特征与儿童放学活动机会存在显著相关性;(2)对通学环境的感知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街道连通、设施吸引、交通安全、环境舒适、通学距离,但不同活动机会下主观感知各有侧重;(3)放学活动机会谱解释了不同放学活动机会与通学环境、放学活动行为及放学活动空间需求所对应的映射关系。以期为儿童通学路径建设提供参考。

1

儿童通学环境特征分析

1.1 儿童通学环境研究梳理

“5Ds”理论最初用于研究出行行为与建成环境之间的关联效应,后来该理论被拓展应用到其他研究场景,如通学活动、健康行为、居民幸福感等研究。同时,有研究认为“5Ds”能很好地解释建成环境对成年人群体的影响,但对儿童群体来说研究解释性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制定适合儿童研究语境下的建成环境研究内容。本文聚焦儿童通学环境特征分析,通过梳理国内外针对儿童通学环境的相关研究,总结形成适合儿童通学环境测度的内容。

国外学者最早开展了儿童通学环境与通学的关系研究。McMillan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通学出行行为模型(BMST),以解释不同层面环境因素对通学行为决策的影响,并开展了实证研究。Mitra提出的通学行为模型是基于社会生态模型理论构建的,包括个体维度、家庭维度、城市环境维度和政策维度的影响因素。在城市环境维度,Mitra确定了影响儿童通学行为的5个城市环境特征,包括距离、交通和个人安全、连通性、舒适性和吸引力。

BMST的城市环境维度

综上,通学环境的距离、安全、连通性、舒适性和吸引力等5个维度特征,能够较好地从儿童需求角度反映出建成环境特征。相较于“5Ds”的普适性测度研究,这5个维度的通学环境特征可以更好解释儿童通学环境对通学行为的影响。

1.2 通学环境特征测度

本文基于距离、安全、连通性、舒适性和吸引力5个维度,根据既有实证研究经验,从通学距离、交通安全、街道连通、环境舒适和设施吸引5个维度构建通学环境特征的测度体系。

本文的通学环境因素主要研究可主观感知的环境因素。依据是否利于主观感知,数据获取的可能性、指标易量化性,以及便于与街道更新、交通规划等不同层面的规划衔接,制定具体测度内容。

(1)通学距离测度内容包括对通学路线距离和时间上的主观感受;

(2)交通安全测度内容包括对车流量、交通设施、人行道平整的主观感受;

(3)街道连通测度内容包括人们可感知的交通换乘及街道交叉口;

(4)环境舒适测度内容包括对街道卫生、绿化环境以及便于与同学结伴的主观感受;

(5)设施吸引测度内容包括对生活性设施和办公文具类设施的主观感受。

通学环境特征测度指标及内容

2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2.1 理论基础

2.1.1 效用函数理论

“效用”是经济学中用来表示消费者获得满足程度的一个测量单位,其对应的效用函数是衡量消费者从既定商品组合中所获得的满意程度,基本数学表达形式为U=U(x,y,z,…),其中x,y,z表示消费者购买的各种商品数量的组合。效用函数理论所蕴含的一个思想是,在预算成本限制下,只有在效用最大化时,消费者才会发生消费行为。效用函数被规划学者用来分析游憩行为发生的决定因素。依据效用函数理论,吴承照提出游憩效用和居民游憩机会的函数公式。

效用函数理论在游憩研究中的应用

根据游憩机会函数定义,在只考虑目的地自身条件下,居民选择某地游憩的可能性与该地吸引力(正向因素)成正比,与距离和价格(负向因素)成反比。显然,如果将游憩条件因素进行扩展,那么游憩机会函数的一般数学意义是,居民游憩机会与促进类游憩条件成正比,与制约类游憩条件成反比。

2.1.2 理论借鉴

游憩机会函数建构了居民游憩机会与目的地游憩条件之间的数学含义,借助这一思想,提出本文儿童放学活动机会与通学环境的数学关系(放学活动机会函数),一般表达式为:

(1)UfUrxi和yj为各具体的通学环境特征要素。对于通学环境效用值Uf、Ur,以儿童对通学环境满意度评价为内容进行计算,计算方法为:(2)xi)为促成类各通学环境特征要素的效用值;Uyj) 为制约类各通学环境特征要素的效用值。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分析方法

本文将儿童放学活动机会视为因变量,把它看成一个对立概率事件,即发生(P=1),或者不发生(P=0),而通学环境特征则是一个多维度自变量。为研究两者的相关性,本文选取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法,其原理公式为:

(3)式中:P为事件发生的概率;α为常量;βm为逻辑回归系数;Xm为自变量。利用二元逻辑回归分析,不仅可以探明儿童放学活动机会与通学环境特征是否存在关联,还能进一步发现两者的相关性内容,这一信息主要反映在逻辑回归系数β和优势比Exp (B)上。其中,β值的正负性质代表着正负相关关系,可以用于判定这一要素属于促成类要素,还是制约类要素,Exp (B)值可以作为各通学环境特征要素的权重值λ①。

2.2.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为了解儿童放学活动情况和他们对通学环境的满意度,设计调研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基本信息、通学活动行为与需求、通学环境评价等方面。其中,(1)通学活动行为与需求主要对儿童通学时长、放学活动行为、活动需求的空间类型等设置题目,采用观察和问卷等方法展开调查;(2)通学环境主观感知评价主要根据1.2中表格设置了12项量表内容,采用五分制李克特量表法进行主观评价。

本文在哈尔滨老城区3所学校学区范围内无差别随机开展问卷发放,调研对象包括1—6年级小学生及学生家长。实际发放问卷360份,回收问卷358份,得到有效问卷354份。对有效问卷的量表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信度分析结果显示,Cronbach's Alpha值为0.88,通过信度检验,表明量表数据一致性较好。由于本研究数据量表是表征5个维度通学环境特征,为已知维度,因此效度分析为验证性因子分析,效度指标值均通过检验,表明模型拟合度较好。

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

注:信度检验项数为12。

2.3 分析过程

分析流程如下图所示。

本研究分析流程

首先,分析通学环境特征对放学活动选择的影响效应。基于效用函数理论,量化处理放学活动和通学环境特征。放学活动作为因变量,量化处理为对立事件,即发生(P=1)或者不发生(P=0)两种事件情形;通学环境特征是一个多维度自变量,量化处理为对其满意评价的效用值。

利用二元逻辑回归方法探究各通学环境特征对放学活动的作用效应,提取通学环境特征各指标层的回归系数和优势比。其中回归系数表征通学环境特征对放学活动选择的正负效应,即促成或抑制放学活动;优势比表征通学环境特征对放学活动选择的作用程度。进而分析得出通学环境特征对放学活动选择的影响效应。

其次,基于通学环境特征分析儿童放学活动机会特征。利用式(1)、式(2)搭建起通学环境特征效用与放学活动机会的函数关系,分析在通学环境特征作用下的放学活动机会特征。划分高中低不同程度的放学活动机会,剖析不同放学活动机会下的通学环境特征差异。

最后,基于“环境—行为—需求”3个方面内容,以谱系分类方式分析不同放学活动机会下通学环境特征、活动行为特征和空间需求特征等关联内容,形成儿童放学活动机会谱。

3

结果分析

3.1 通学环境对儿童放学活动的影响效应

通学环境对儿童放学活动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性。

放学活动与通学环境特征的相关性检验结果

注:Hosmer和Lemeshow检验结果为Sig.=0.990;**表示在0.01水平(双侧)处显著相关;*表示在0.05水平(双侧)处显著相关。

通学距离方面,儿童放学活动与通学距离和时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其中,路线距离具有正相关性,通学时间具有负相关性。综合来看,放学活动对通学距离的主观感知在路线距离和通学时间上都倾向于“最少化”,主观感受上的最小距离和最少时间都会引起放学活动的发生。从优势比指数看,相较于通学时间,路线距离的主观感知对放学活动选择影响程度更大。

交通安全方面,儿童放学活动与车流量、交通设施具有正相关性,人行道平整与放学活动选择具有负相关性。从优势比指数看,在车流量、交通设施、人行道平整3个指标中,交通设施的主观感知对放学活动影响更大。

街道连通方面,儿童放学活动与交通换乘、街道交叉口存在显著负相关性。从优势比指数看,街道交叉口的主观感知对放学活动选择影响更大。

环境舒适与设施吸引方面,儿童放学活动与街道卫生、绿化环境、便于结伴,以及生活性设施和办公文具设施等5个指标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从优势比指数看,5个指标的影响程度相当。

3.2 不同情形的儿童放学活动机会及其通学环境特征

基于上述分析结果,影响放学活动的促成因子包括路线距离、车流量、交通设施、街道卫生、绿化环境、便于结伴、生活性设施和办公文具设施,抑制因子包括通学时间、人行道平整、交通换乘和街道交叉口。根据式(1)、式(2)计算出通学环境特征效用值,以及放学活动机会值,然后利用自然断点法将放学活动机会划分为3类,包括低机会、中机会和高机会。

不同放学活动机会类型划分

结果表明,通学环境影响儿童放学活动机会的主观感知程度依次是街道连通、设施吸引、交通安全、环境舒适、通学距离。从不同放学活动机会情形看,高活动机会中对通学距离、交通安全、环境舒适、设施吸引的主观感知较突出,中活动机会中对街道连通的主观感知较突出,低活动机会中对交通安全、环境舒适的主观感知较一般。

不同机会下通学环境特征的主观感知差异

3.3 基于“环境—行为—需求”的放学活动机会谱分析

将放学活动行为与放学活动空间需求纳入放学活动机会中分析。放学活动行为分析表明,放学活动行为特征包括停留玩耍、停留交谈、停留购物、边走边玩、追逐嬉戏等,其中停留交谈和边走边玩是突出的放学活动行为。放学活动空间需求分析表明,对通学路径上的自然空间及文具书店类设施需求倾向较为突出,此外通学路径上的人行道空间、健身设施等也是放学活动的重要需求空间。

不同机会下放学活动行为和放学活动空间需求示意

利用谱系分类思想,以通学环境特征、放学活动行为及放学活动空间需求为分类内容,构建不同机会情形下儿童放学活动机会谱。

儿童放学活动机会谱

低活动机会中,对交通安全和环境舒适的主观感知较低,对其他通学环境特征主观感知一般;停留交谈是较突出的放学活动行为;对文具书店类设施等空间需求较突出。中活动机会中,对街道连通的主观感知较高,其次是交通安全和环境舒适;追逐嬉戏是较突出的放学活动行为,其次是停留玩耍、边走边玩等;对人行道和有植物地方等空间需求较为突出。高活动机会中,对街道连通的主观感知一般,对其他通学环境特征的主观感知较为突出;突出的活动行为包括停留玩耍、停留交谈、停留购物、边走边玩等;对绿地公园和健身设施等空间需求较为突出。儿童放学活动机会谱表达出不同情形下的放学活动机会与通学环境特征、放学活动行为以及放学活动空间需求之间的对应关系,为探讨儿童放学活动与通学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一种解释方式。

3.4 研究应用

儿童通学环境建设成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202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将学生上学路径和校园周边交通环境改造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任务。为紧密联系国家提出的通学环境改造要求,考虑通学环境与儿童放学活动之间的关系,提出以下更新规划与建设的建议。

首先,可利用本文5个维度通学环境特征,评估通学环境更新潜力,确定改造优先时序。通学环境改造面临范围广、投资多等问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开展更新工作。本文通过研究证明了通学距离、交通安全、街道连通、环境舒适和设施吸引等通学环境特征与儿童放学活动行为的关系,可结合其他已有研究,为评估通学环境更新潜力提供决策辅助。

其次,从促进儿童放学活动的视角提出通学环境更新改造策略。放学活动机会谱得到的启示是,可以通过对通学环境的补短提效,实现不同放学活动机会的象限转化,主要包括以下更新策略:

不同放学活动机会的象限转化条件

(1)提升通学道路品质,增加儿童放学活动机会。通学道路品质优化目的是为了有效提升街道可步行性和可活动性。可以通过调整学区内部街道等级,对不同等级道路进行主要功能划分,形成连通便利的通学路径网络。对有条件的既有道路进行改造,可以将原人行道进行划分,从步行区域内分离出儿童步行专用区,使用彩色标识或路面材质区分。儿童自行车道与步行区之间用低矮灌木或草坪分开,机动车道与通学道之间增添绿化隔离带。

(2)完善通学场地设施,提供多元放学活动空间。通学街道空间要满足儿童游戏玩耍需求,促使儿童通过丰富的游戏进行更多体力活动。在设置儿童游戏与活动场地时应考虑儿童活动特点与游戏类型偏好,有针对性地设计儿童游戏活动场所。可充分挖掘街道空间,结合街边空地、宽阔人行道等做出趣味盎然的儿童玩乐场所。增加街道绿化、改善卫生条件,建设适宜儿童通行和活动的场地设施,设计吸引儿童停留的空间节点。

4

结语

本文从通学距离、交通安全、街道连通、环境舒适和设施吸引5个维度分析通学环境特征,利用放学活动机会函数研究通学环境与儿童放学活动行为的关系。研究发现,街道连通性与放学活动机会存在负相关性,这与既有儿童通学研究中的一些观点认知存在差异。既有的通学环境研究认为,尺度更小、更紧凑的街区能够促进通学。这一差异的产生可能是因为街道连通性增加会带来安全问题,由此不利于放学活动发生。人行道平整因素与放学活动机会也存在负相关,这可能是由于儿童活动倾向于具有趣味性的空间环境,平整的人行道不能满足儿童这一需求特性。此外,通学环境条件的差异程度会影响人的感知结果,如在人行道宽度相差不多的情况下人的感知差异不明显,导致因素解释性较差,因此开展研究时需要根据选取的解释因素,考虑选择条件差异程度较大的通学环境。

注释:

①二元逻辑回归分析中回归系数表示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关系,正负性分别代表正相关和负相关,但无法表示影响的程度大小,而优势比Exp (B)可以表示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程度。

详情请关注《上海城市规划》2025年第1期《儿童放学活动机会与通学环境的关联性及活动机会谱研究》,作者:陆明、孟庆贺(通信作者)、张岩、李瑞南,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我国建筑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刊引文数据库扩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全文收录、《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和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收录期刊

官方网站(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