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祸”从口入!南医八院医生提醒家长警惕儿童消化道异物
发布时间:2025-05-13 16:32:00 浏览量:2
近期,南方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接诊了一位11岁余的患者小宝(化名),对方因“误服电池3小时余”入院。当时小宝有轻微咽痛、腹痛,无咳嗽、呕吐等症状,家属发现后带至医院就诊。查CT“全腹部平扫+重建”,考虑为胃内异物存留(2个),遂拟“消化道异物”收入科室病房进一步诊疗。
入院后,儿科团队予急诊静脉麻醉下内镜下异物取出术,在4月10日通过内镜下取出一颗电池,仍有一电池残留于下消化道,予开塞露通便等处理,并定期复查腹部X光了解异物位置。4月16日,患儿自行排出残存电池,现已办理出院。
什么是消化道异物?
儿科医生介绍,非食物的物质吞入消化道,或难以消化分解的食物团块嵌顿于消化道内,称为消化道异物。
婴幼儿喜欢将身边的东西放进口内玩耍,误入消化道的机会更多,因此消化道异物以6个月~4岁的婴幼儿最为多见。
消化道异物各式各样,以小物件多见,如硬币、别针、纽扣等,个别患者甚至将很大的异物如汤勺、螺丝钉等吞入。
出现消化道异物怎么办?
怀疑或明确儿童误吞了异物时家长不可盲目自行处理,需要先让儿童禁食禁水,为内镜检查做好准备。同时不建议家长给患儿采用饭团、韭菜、馒头等食物强行吞咽的方法,因为很有可能导致异物嵌顿加深或划伤食管,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难度。
就诊时,应如实告诉临床医生患儿是否有异物误吞史、异物类型、异物大小、异物数量、异物形状、误吞时间、最后进食时间、患儿吞食异物后有何表现以及既往病史。
怀疑消化道异物可能需要做的检查?
X线检查、超声检查、CT、消化内镜检查,有时还需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做好术前准备。
多数异物都能顺利通过消化道随粪便排出,但部分异物可滞留在食管、胃、十二指肠、空回肠等消化道任何部位。
胃肠道的影响与吞入异物类型、大小、是否局部刺伤、嵌顿重要部位有关。如引起明显临床症状及并发症,需采取一定的治疗措施将异物取出。
1.多数异物存留在消化道可不引起任何症状,少数可引起腹部不适、腹痛、吞咽困难等。
2.偶尔异物可嵌顿在几个最常见的狭窄部位:食管上端、幽门、十二指肠、回肠末端,引起呕吐、腹胀等梗阻症状。
3.巨大食管异物可压迫气道出现呼吸窘迫。
4.尖锐的异物刺伤症状:
·刺破胃肠道黏膜而引起呕血、便血。
·刺穿肠管壁引起肠穿孔者可出现腹痛、腹胀、休克等。
·刺破气道出现气促、咯血等。
现有研究表明,异物越早取出,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也会越低。
高危消化道异物:
·纽扣电池
若停留在食管内:需紧急进行内镜取出。
食管以下部位:
胃内电池:年龄<5岁、直径>20mm 需在24小时内取出。
电池一旦通过十二指肠,85%会在72小时以内排出。
·尖锐异物
若停留在食管内:应立即急诊取出。
若停留胃或近端十二指肠:应内镜下取出,否则应每天进行X线检查,确定连续3天在肠道中未前行应考虑手术取出。
·磁性异物
需紧急内镜(2~6 h)处理的异物:纽扣电池、尖锐异物及引起食管完全梗阻和(或)呼吸困难、气促等气管受压合并梗阻症状的食管异物。
需急诊内镜(2.5 cm或长度>6.0 cm。
无论何种性质异物、一旦出现严重梗阻或穿孔的表现,需紧急手术。由于儿童配合度较低,且避免造成心理创伤,为安全快速地取出异物,麻醉医生会根据手术时间的长短选择静脉复合全身麻醉或者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现有的指南和临床研究表明儿童接受短时间的全身麻醉对智商和认知功能没有影响。
居家随诊观察怎么做?
一般来说,直径小于2.5cm的异物能通过幽门,长度小于6.0cm的异物能通过十二指肠。因此,对于误吞直径小于2.5cm、长度小于6.0cm异物的患儿,如果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且影像学检查可观察到异物移动,推荐进行随诊观察。
1.家长需密切关注患儿是否出现肠穿孔或肠梗阻的迹象,包括腹痛、呕吐、发热、便血等,应立即就医。同时持续观察粪便中是否排出异物。仔细检查粪便或呕吐物中是否存在异物,避免遗漏异物排出,从而接受重复且不必要的X线检查而获得额外的射线暴露。
2.不要服用影响胃肠动力的药物(如红霉素、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以及泻药,以免造成胃肠蠕动紊乱,继而影响异物自然排出。
3.不服用影响粪便颜色的药物(如铁剂及铋剂等),避免影响医生判断病情。
4.家长或监护人应保持患儿的正常饮食结构,不要刻意改变患儿的饮食习惯,同时避免患儿摄入可能影响粪便颜色的食物(红心火龙果、鸭血等),以免影响发现便血或黏膜损伤所造成的出血。
如何预防儿童误吞异物?
1.教育儿童:
教导孩子不要将玩具、硬币等小物品放入口中。
2.妥善收纳危险物品:
将硬币、纽扣电池、钥匙等小物件放在儿童拿不到的地方。不要用食物盒、饮料瓶子装非食物。避免给儿童佩戴易吞食的饰品(如小珠子、吊坠)。选择适合年龄的玩具,避免有小零件。
3. 注意食品安全:
做饭时仔细挑出鱼刺、碎骨和果核。将食物切成小块,避免大块吞咽,并教孩子充分咀嚼。
4. 选择安全产品:
购买玩具或高危物品(如电池、磁铁、尖锐物)时,检查是否有安全警示标识。
5. 特殊儿童加强看护:
对智力或精神障碍儿童加强看管,必要时进行心理疏导。预防是关键!家长和看护者应提高警惕,避免意外发生。
文、图 | 记者 杨苑莹 通讯员 伍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