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儿童游泳护具走俏,挑选方式有讲究
发布时间:2025-05-12 12:14:01 浏览量:2
气温攀升,游泳戏水是不少家庭消暑、遛娃的首选。儿童游泳护具随之迎来热销。近日,记者走访南宁市场发现,儿童游泳护具五花八门,销售火爆。面对琳琅满目的产品,宝爸宝妈们应该如何挑选呢?专家提醒,夏季是儿童游泳的高峰期,也是溺水事故的高发期。家长在为孩子选择游泳防护用具时,不仅要关注产品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更要注重其安全性和实用性。
走访市场 儿童游泳护具种类多
5月7日至8日,记者走访多家大型商超、购物中心、游泳护具专卖店,儿童游泳护具琳琅满目、花样百出,各有利弊。
走进良庆区一处购物中心,各式各样的儿童游泳防护装备摆放在入口显眼处,不少市民正在货架前为孩子挑选心仪的护具。记者注意到,市场上儿童游泳护具装备种类繁多,背带式、环绕式、漂浮式等应有尽有。市面上的游泳防护装备大多是充气、泡沫款式,价格在12至200元不等。护具大多采用鲜艳的红色、橙色、绿色等色彩,且造型时尚,十分吸睛。购物中心部分产品因热销售罄,购买需要预订。
走访市场时,记者发现,各类儿童游泳护具都标有对应尺寸。例如:一款浮力衣仅适合体重在25至40公斤人群使用。业内人士介绍,臂环、浮力衣、漂浮球等各类产品适用于不同的儿童和场景。有些产品仅适合有游泳基础的人群购买,购买产品时可咨询销售尺寸款式是否适合自家小孩。“选购儿童游泳护具最重要的参考依据是孩子的体重和身体维度。使用尺寸合适的儿童游泳护具很重要。避免使用的护具过于宽松,存在安全隐患。”业内人士说。
近年来,儿童游泳护具使用不当造成的溺水事故屡有发生。2019年8月,河南新乡市一名幼童使用腋下游泳圈入水玩耍时,因身体前倾重心失控导致头部浸入水中,后有人及时发现,经过急救恢复呼吸。2021年8月,广东揭阳一名4岁幼童泳池内溺亡。发生意外时,女童身套游泳圈,在泳池中因前伸划水导致重心前移不慎翻倒,女童曾努力蹬腿企图翻转未果。2023年7月,南宁北湖路一游泳池内,一名孩子身体失去平衡发生侧翻,整个人沉入水中,所幸救生员发现及时。
业内人士提醒,选购产品时,背心式、泡沫材质的护具相对充气款护具、游泳圈等安全一些。背心式泡沫浮力衣能够贴合儿童身体,轻便且浮力强。如果户外使用充气款儿童游泳护具,充气不能太满,以免产生爆炸等安全风险。
充气式儿童游泳护具热销。
家长反馈 充气式游泳圈仍是首选
虽然儿童游泳护具种类繁多,但记者走访发现,多数儿童下水玩耍仍选择传统的充气式游泳圈。不少家长表示,他们之所以选择充气式游泳圈,主要是因为它价格实惠、使用方便,且易于携带和储存。
“充气式游泳圈穿脱方便,不用的时候把气放了就可以很方便地保存,所以我一直都给小孩用充气式游泳圈。”家长王女士表示,每次孩子游泳前,自己都会检查游泳圈的气压是否充足,确保它能在水中提供足够的浮力。同时,也会陪伴在一旁时刻关注孩子的安全。
家长秦先生表示,除了充气式游泳圈,自己给孩子买过臂圈、臂圈腰带、游泳背心等,但小孩只喜欢用游泳圈,“他说喜欢游泳圈上的卡通图案,而且游泳圈提供的浮力让他在水中感到更加自由、轻松,没有臂圈、游泳背心这些装备带来的束缚感。”
尽管孩子们对游泳圈情有独钟,但家长们却对充气式游泳圈的安全性表示担忧。家长孙先生认为,一旦游泳圈出现漏气或破损等情况,孩子的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家长吴女士的孩子曾在使用充气式游泳圈时侧翻,孩子倒扣在水里,幸好当时她就在旁边,立刻把孩子拉了起来。至今回想起来,吴女士仍心有余悸。
专家说法 挑选游泳防护用具有讲究
那么,大多数小孩喜欢使用的游泳圈,在挑选和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壮小安应急安全科教中心教官项载渊介绍,市面上常见的游泳圈分为充气式和泡沫式,而充气式游泳圈由于易携带、储存,成为更多人的选择。
“不管是充气式游泳圈还是泡沫式游泳圈,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使用前应该根据孩子的身形选择合适的尺寸,游泳圈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导致孩子在水中失去平衡,增加溺水风险。”项载渊介绍,充气式游泳圈使用前要检查是否漏气,使用时要避免接触尖锐的漂浮物,以防游泳圈被刺破漏气。泡沫式游泳圈使用前应先环视一圈,观察泡沫是否有断格分裂和破损的情况,有的话建议不要使用。
为了安全,许多家长喜欢给孩子穿戴救生衣,而救生衣的选择、穿戴大有讲究,家长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巧,以确保救生衣能够真正发挥保护作用。项载渊表示,除了购买时要关注救生衣的质量、浮力性能和材质,穿戴时一定要将身上所有的卡扣系紧,保证救生衣与身体贴紧。最重要的是,救生衣下部有两股绳子叫裆带,穿戴时裆带要从大腿根部穿过系紧,才能确保入水后救生衣不会脱落。
项载渊提醒,游泳圈不等于安全圈,所有的儿童游泳护具只能作为辅助,不能代替家长的监护和孩子的安全防范意识。“在孩子们游泳时,家长需要时刻保持警惕,确保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下游泳,并教育他们认识游泳安全的重要性,增强自我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