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最红考古女孩背后,藏着6000万留守儿童的痛!
发布时间:2020-09-06 22:02:59 浏览量:4
要说今夏最“火”的一个女孩。
我想一定是那个叫钟芳蓉的女孩。
贫困山区的留守女孩,高考考出676的高分,拿到了湖南省文科第四,在高校专业几乎是任选的情况下,选择了在大众看来“不赚钱”的北大考古系。
这掀起了网络上超4亿人的讨论。就连老师、校长都在劝她:“你是家里的老大,家里父母还要靠你,你要改变家庭的状况。“
随后,一场关于“穷孩子配不配有梦想?“的讨论在网络上引起热议。网友们都以“过来人”的身份,在指点着她的人生。
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她的选择。
而是她面对央视镜头谈起父母时,止不住的哽咽。
那不止是钟芳蓉的哽咽,更是6000多万留守儿童的哽咽。
她就是一个留守儿童的一个缩影。
他们很孤独,很无助,很思念,但也必须逼着自己懂事的什么都不说。
01
钟芳蓉的家,在湖南省耒阳市余庆街道同仁村,地处湖南南部贫困山区。
她的爸爸,是很多贫困家庭孩子的真实写照。
只读到了小学六年级就辍学了,之后没两年就外出打工,早早的进入了社会,赚钱养家。
他和妻子在打工之时相识,2002年,钟芳蓉出生,但在她出生才8个月的时候,母亲就再次外出打工了。
看起来很狠心,但这却是很多贫困家庭无奈的选择。
“本来也可以在她三岁之后再出去,但是为了让自己家的生活能过的好一点,只能早早出去了。也心疼孩子,也不愿意走,但没办法。“
就这样,8个月大的钟芳蓉,就跟着爷爷奶奶长大。
在她的印象里,对于父母这个词,非常的陌生。
她的父母和很多外出打工的父母一样,每年只有在过年的时候回来一次。
他们没回来的时候,她会期待他们回来,因为他们会带很多好吃的回来。
但是当他们真真出现在自己面前时,只剩满满的局促。
她甚至因为陌生,对着他们都不好意思叫出那声“爸妈”。
小时候她也会抱怨,想不明白,为什么他们不在自己身边。
但时间长了总会自我开解:周围的孩子和她一样,爸妈都不在身边。
没事的。
距离带来的就是陌生,无论血缘关系有多么的紧密。
而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的孩子,就总要学会自己去消化所有的艰难。
钟芳蓉说当遇到艰难的事时,她第一反应不是去求助父母,还是去找同学倾诉。当连同学都不好说时,她就憋在心里,写日记。
虽然非常的想念父母,想让他们陪伴在身边,但“穷人的孩子要早当家”。
自己要懂事一点,要理解父母的无奈,要把自己照顾好,不让他们担心。
就这样,钟芳蓉从小成绩就很好。
六年级时,学校的老师找到了钟芳蓉的爷爷奶奶,告诉他们,钟芳蓉很聪明,很会读书,让他们将她转到城里去读书,这样才不耽误她。
她的父母并没有像很多贫困家庭一样,希望孩子早早外出打工,或者是重男轻女,而是立即决定,将她送去了市里的一家寄宿学校。
这所学校里,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每年学费12000。
这对于这样一个家庭来说,是一笔巨大的开销。但吃了文化的亏的父母始终觉得:读书真的可以改变命运。
而他们也意识到了,陪伴对于孩子的重要。
所以那个时候,她的妈妈回来了,在学校的边上陪她,一边在制衣厂打工,一边照顾她和弟弟。
从采访中,你能看出,钟芳蓉只有在聊起那段时光时,脸上才露出了发自内心的笑容。
对于她来说,那是一段难得的幸福时光。
妈妈做的菜很好吃,妈妈会带她出去玩,但更重要的是,每天都能见到妈妈。
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一些很普通的小事,但对于她来说,那就是一份难能可贵的踏实的感全感。
但可惜,这段时光,也就持续了三四年。
弟弟上学了,家里的开销更大了。单靠爸爸一个人打工,很难承受得起,妈妈再次回了广东打工。
懂事的她必须要接受现实。
因为对于贫穷的家庭来说,吃饱穿暖等物质条件,永远都是基础。很多时候他们都来不及考虑心理和陪伴,他们得先保证自己能活下去。
回忆起和父母的相处时光,钟芳蓉突然掩面哭了。
因为她想起了父母的那句“尽力就好”。
父母不懂她的学业问题,不懂学校里的事情,他们给不了她学习上的帮助和经验,但他们一直在身后给她兜底。
他们没有把整个家庭的未来都绑架在她身上,而是在她学习艰难的时候一直安慰她:
尽力就好。
在谈及女儿考上北大后的感触时,钟芳荣的妈妈流着泪说的话让我心酸。
她很开心的说她的女儿终于又出息了,但她接下来不是在期待他们一家靠着女儿跨越阶级,而是红着眼感慨:
“以后她的孩子再也不会成为留守儿童了,他们一家人,可以快快乐乐生活在一起了。”
她其实一直都知道,知道女儿的心结在哪。
其实这就是所有打工父母的心酸:
倘若不是被逼无奈,谁又愿意和自己的孩子两地分居?
02
其实你会发现,钟芳蓉的家,就是一个普通的留守儿童家庭的真实写照。
一年回一次家的,不只是钟芳蓉的父母。
而看着回来的父母十分陌生,却又在父母离开时舍不得他们走的孩子也不止钟芳蓉一个。
《中国儿童福利与保护政策报告2019》显示,截至2018年8月底,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人。
钟芳蓉的成绩很好,算是留守儿童中逆袭的一个。
但即便如此,你还是能从她的言行中感觉出,她那缺失的安全感。
而在留守儿童群体中,你会发现能像钟芳蓉一样考成绩逆袭的人还是有限,更大的一个比例,是早早辍学/孤僻内向/叛逆跋扈。
《少年说》里,那个女孩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爸爸妈妈能陪自己过一个生日。
她一遍一遍的说:“爸爸妈妈,我好想你们。“
早前,有记者在上海火车站看到了一对年幼的兄妹。
两人趁暑假来看看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被问及平时想父母时怎么办时,哥哥回了两个字“忍呗。”
《变形计》里的梁训,爸爸常年在外打工,他一个人在家里生活。
十四岁的他,因为长期营养不良,看起来都不到十岁。他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是豆腐,每天除了上学之外,他还得砍柴、做饭、种地、喂猪。
还有更严重的。
还记得之前那个弑母的12岁男孩吗?
他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一直都在外打工,并没有怎么管教过他。从小在爷爷奶奶家长大,爷爷奶奶非常的宠爱她,所以他的性格十分叛逆。
母亲怀上了二胎回家他才搬去和母亲同住。那时,母亲发现吴某康身上染上了很多不好的习惯。
面对着这样不听话的孩子,长时间分离的她或许不知道怎么办,所以她对他非常严厉的管教,经常狠狠地动手打他。
最后,12岁的他杀害了自己的母亲。
2014年,毕节有四个喝农药自杀的兄妹。
他们虽然生活在贫困地区,其实也并不穷,住着两层楼房,家里有存粮,卡里还有3000多存款。
造成他们的悲剧的主因,是缺少关心和爱护。
母亲离家而去,父亲又一直在城里打工,父母从没陪伴过他们,留幼小的四兄妹在老家生活,他们孤僻、自卑、从不和人交流,也不和别的孩子一起玩。
最终四兄妹一起服药自杀。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其实很多时候,内心里的煎熬,比贫困的物质生活,更让他们痛苦。
所以你会发现,留守儿童圈子中,出现问题的比例比非留守要高很多。
他们辍学比例会很高。一是贫困上不起学,二是他们也不愿去学。
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也很高,因为几乎没人有时间精力去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及问题。
而他们受伤害的比例更高:根据数据,儿童被侵害案件中,留守儿童的比例甚至超过了50%。
我能明白,几乎所有的留守家庭中,大人们有大人的苦衷,孩子也有孩子的委屈。
每一个背井离乡的人,心里都有说不出的苦。
但我还是建议,倘若可以的话,父母请将孩子带在身边,即使无法每日陪伴,也请多回家看看/多打打电话,和他们多聊聊天。
老人或许可以帮你带孩子,却无法帮你给孩子“安全感”。
在西尔斯的亲密育儿法里写:
所有被亲密育儿法长大的孩子,安全感一定比较强,与人的亲密度也高。因为他们在幼年就得到了妥善的对待,而幼年是人类最脆弱的时期之一。
你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就请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
有的时候,你缺失的那几年,或许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而对于所有的留守孩子们,希望你们都能像钟芳蓉一样,能够目标明确。
当上天没能给你一个好的家庭之时,那就只能靠自己逆袭。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学习、高考,算得上是最公平的选拔方式了。
请不要放弃!
留守是一个社会性的话题。
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携手才能改变。
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留守儿童问题。
当他们被看到了,被呵护着,或许伤害就没那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