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国务院放大招!困境儿童六大保障体系上线,这次能堵住漏洞吗?

发布时间:2025-05-09 20:43:04  浏览量:1

5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困境儿童福利保障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构建涵盖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公平、心理健康、人身安全、监护责任的“六位一体”保障体系,标志着我国困境儿童福利保障工作进入新阶段。

此次《意见》明确打破传统“撒胡椒面”式救助模式,首次提出“精准识别”与“分类施策”相结合的原则。

在基本生活保障方面,要求构建“物质+服务”多元格局,除传统生活补贴外,强调提供助学助医、康复训练等个性化服务。

例如,针对重残儿童,将探索“康复补贴+送教上门”模式;针对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则建立动态监测机制,确保保障不漏一人。

医疗康复服务体系升级尤为引人注目。

《意见》要求细化医疗救助措施,对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的儿童,实行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一站式”结算。

同时针对困境儿童常见心理问题,提出建立心理健康监测评估机制,要求学校、社区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心理筛查,对高危个案实行“发现-评估-干预-跟踪”闭环管理。

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困境儿童约158万人,其中孤儿34.3万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58万人,重病重残儿童43.7万人,农村留守儿童22.9万人。

这些儿童中,仅有62%能获得稳定生活保障,45%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而接受过专业康复服务的残疾儿童比例不足30%。

更令人担忧的是,困境儿童遭遇侵害事件仍时有发生。

最高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起诉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涉及困境儿童的占比达28%,其中性侵害案件占比超过六成。

此次《意见》特别强调筑牢人身安全保护体系,明确要求建立侵害案件强制报告制度,要求学校、医院、社区等机构工作人员发现线索后24小时内必须报案。

政策落地仍面临诸多挑战。

中国儿童中心研究员刘晓阳指出,当前基层儿童工作者缺口巨大,全国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村(居)儿童主任配备率虽已达100%,但持证上岗率不足40%,且多数为兼职人员。

《意见》提出完善激励保障措施,要求各地将困境儿童福利保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专业社工机构。

社会力量参与机制的创新成为另一突破口。

《意见》鼓励建立困境儿童需求与慈善资源对接平台,要求每个省份至少培育3家专业化儿童服务类社会组织。

目前,已有北京、上海等地试点“慈善+社工+志愿者”服务模式,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开发公益项目等方式,为困境儿童提供法律援助、心理辅导等专业化服务。

“保障困境儿童权益不能止于‘保基本’,更要关注其长远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宋英辉强调,《意见》提出完善教育帮扶措施,要求对残疾儿童实施“一人一案”送教上门,对农村留守儿童建立控辍保学动态监测,这些举措直指教育公平痛点。

下一步,如何确保政策红利真正惠及每个困境儿童?

民政部儿童福利司负责人表示,将联合教育、卫健、公安等部门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依托全国儿童福利信息系统实现精准监测,同时开展“政策落实年”专项行动,对重点地区实行挂牌督办。

随着《意见》落地,我国困境儿童保障正从“制度覆盖”向“精准服务”转型。

这场守护“祖国花朵”的攻坚战,既需要政府部门的责任担当,更呼唤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当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健康成长,才是对“儿童优先”原则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