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滋养亲子关系最好的方式,是和孩子一起“消磨”时间

发布时间:2025-05-07 08:56:10  浏览量:2

前段时间,我的朋友小霖,经历了一场命运的巨变。

小霖曾是标准意义上的“成功女性”:

事业蒸蒸日上,雷厉风行,
对孩子要求严格,对未来充满规划。

她以为,只要拼尽全力,一切都能如愿掌控。
可惜,生活从不按剧本走。

就在上个月,小霖被确诊了癌症。
那一刻,她的人生,被迫按下了暂停键。

01

治疗期间,小霖跟我说了一句话,我至今忘不了:

“当死亡的阴影降临,我才发现,自己曾经抓得那么紧的东西,其实都不重要。”

过去,她忙着工作,忙着教育孩子,忙着追逐“更好的人生”。
却很少真正停下来,纯粹地、心无旁骛地陪伴家人。

直到身体被疾病剥夺了选择权,
她才痛彻心扉地明白:
陪伴,比任何成就都重要。

于是,她做了一个决定:

彻底放下工作,每周抽出整整一天,只陪孩子玩耍,

不再指责,不再催促,不再期待改变任何人。

他们一起疯跑、一起画画、一起堆积木,
无目的地,浪费时间。
无用地,纯粹地,在一起。

她说,那些平凡得不起眼的时光,
才是她此生最幸福、最丰盈的时刻。

02

小霖的故事,像一记重锤,敲打着我的心。

多少次,我在陪孩子画画时,心里想着工作邮件;

多少次,我在公园牵着他的手,却心里在盘算着下一个安排;

多少次,我说着“我爱你”,却心急火燎地催他快点睡觉。

我们总以为——
等忙完这一阵,就能好好陪孩子;
等存够了钱,就能安心享受生活;
等一切安排妥帖,就能心无挂碍。

可是,孩子能真正和我们在一起的时间,
除去睡觉、上学、培训,
满打满算,不到十年。

陶行知先生说过: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

陪伴,不是将来某个时刻的目标,
是此刻的生活,是活着本身的意义。

03

连接感,是亲子关系真正的生命线。

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的依恋理论指出:

孩子早期与照料者的连接模式,决定了他一生的人格、亲密关系与幸福感。

拥有温暖连接的孩子,能信任自己,信任他人,敢于探索世界。
而缺乏连接的孩子,即使外表懂事听话,内心却常常孤独、焦虑、疏离。

正如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所说:

缺乏食物,孩子身体会枯萎;
缺乏连接,孩子的心灵会慢慢干涸。

连接感,不是陪伴的时间长短,
而是当孩子需要时,你是否真正回应:

当他哭泣、害怕、沮丧时,你是否用心接住?当他分享一片叶子、一个小小发现时,你是否真心倾听?当他需要确认“我被爱着”时,你是否给出无条件的回应?

连接感,是孩子内心安全感的根。

04

放慢脚步,才看得见脚下的风景。

这一代父母,总是太着急了。

着急孩子识字,着急孩子出成绩,着急孩子快快长大。
仿佛孩子早点优秀,才能赶上时代的列车。

但我们忘了,
真正重要的,不是未来的某一天,
而是现在,
是此刻。

《金刚经》中写道: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世事无常,人生如电光石火。
今天的一次牵手,也许就是最后一次;
今天的一声“妈妈”,也许再难听到。

7岁前,家是孩子的全世界;12岁前,家是每天归来的夜晚;18岁前,家变成了周末的短暂停留;23岁后,家成了春节的一次归途;再往后,家成了地图上的“老家”。

孩子和我们的缘分,
终究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旅程。

所以,趁孩子还没长大,
趁我们还未老去,
慢一点,温柔一点。

珍惜每一个可以陪伴的瞬间,
多一些耐心,少一些催促;
多一些倾听,少一些怒火;
用心,用爱,给孩子一个丰盈温暖的童年。

因为,
在孩子心里,父母就是整个世界;
而在父母心里,这短短的童年,就是一生的回忆。

最后的话: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