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与“信心”
更新时间:2024-08-21 18:50 浏览量:4
在毕业论文《共和精义》中,时年23岁的陶行知写道:“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第二年,陶行知赴美留学,之后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带回中国并改造成适合中国本土的教育理念,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培育新民”“教学做合一”等教育主张。
现在,我也是23岁,作为乡村定向师范生已从教两年。乡村教育做来艰难,时隔百年,“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仍旧存在。有时候,乡村教育者陷入孤立无援的处境,在面对厌学的学生、执拗的家长、不满而无措的大众时尤为如此。这时,我再读陶行知。
在中国教师报组织的为期一个月的共读活动中,我遇见诸多从事乡村教育的老师,这时候阅读不再孤单,我们先与陶先生对话,遇到想说的、不理解的便彼此交流,有更多实际的教学经验可以分享,俨然像个“共同体”。反观整个阅读和交流过程,我想就两个词来谈一谈:“联合”和“信心”。
“联合”:大事非一人可为
在这本书中,陶行知围绕“生活教育”“民众教育”“乡村教育”“职业教育”等主题陈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其中,陶行知对“生活”的强调为人所共知,“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教育生发的环境,这决定了教育中不同的对象(如职业教育、民众教育和儿童教育)和不同的背景(如乡村教育)都离不开其根本的生活。
“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秉持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陶行知坚信,教育要对人的生活负责,满足人的需要。这是他的教育本体论和目的论。生活是教育的处境,教育不能离开生活让人们谋求生活之外的东西,不能只谈风花雪月,不提柴米油盐。
教育的实施离不开“联合”,这是陶行知的方法论。“九一八事变”后,我国进入了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值此危亡之际,陶行知提出“国难教育”,要改造教育、组织大众,“教育大众联合起来解决国难”,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把少数人的力变成多数人的力”。
除了战时教育、国难教育,新中国更要有新教育。思及“中国现在有许多人不得日子过”,陶行知投身民众教育、乡村教育。对他来说,教育不是为少数人、有钱人服务的,而是要为大众谋幸福,“把教育、知识变成空气一样”。陶行知讲“大众教育”,指出大众“即要联合起来,才有教育可受”,让进步的农人教农人,让进步的工人教工人,由他们“联合自动”一起进步;他讲“职业教育”,要把教的、学的和用的联合起来,“即知即传”,人人既做老师又做学生,从而把“文化细胞联合起来,结成一个文化网”。
教育与生活既联合了,学校与社会、自然更要联合起来,因为学校不是孤立的鸟笼,而是要“除墙去壁,拆掉藩篱”“和自然联合一起”,充分利用“工学团”“学习小组”等组织,让整个社会成为一个大学校,大众是老师、是学生,彼此之间又是同学。
这次共读也践行了“联合”的理念,即“前进的人联合起来过着前进的生活”。在开营仪式之前,为了明白老师需求、明确共读目标,我开展了问卷调查,其结果显示,74.48%的老师想要进一步认识陶行知其人其文,62.76%的老师想要提升教育理论水平、解决工作困境,20.69%的老师曾经研究过陶行知教育思想或从事过相关实践。为了充分发挥“共同体”的价值,开营仪式邀请了浙江省桐乡市濮院小学教育集团毛衫城小学教师陆建友、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外国语实验小学教师韩景宝分享,陆建友分享了自己主持的浙江省重点课题《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下“手脑相长”的“三融三位”劳动教育实践》,韩景宝分享了他的教育写作经历和建议,令我们获益匪浅。
在阅读打卡和周读书会中,老师们或分享教育案例,或分享所见所闻,有的老师身体力行,对于如何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们探讨“小先生制”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在当下如何使用“小先生制”促进家校共育、儿童发展;我们分享彼此工作中的困惑,探究如何营造好的班级文化,让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发挥个人才能;我们交流阅读感受和心得,聊自己的发展规划,聊如何预防种种职业病,谈我们当下的“每天四问”。
在这个“共同体”中,我们更深刻理解了那句“个人的前进是最靠不住,他高兴就前进,灰心就落伍,谁也不能为他保险。唯有集体的前进行动才能帮助我们一世到老的前进”。
“信心”:立大事者必有志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除了“联合”的理念之外,陶行知更是对教育怀抱着极大信心。陶行知之所以是“万世师表”、后世典范,正在于他献身教育的志向和信心。面对生灵涂炭、内忧外患的时局,他坚定主张教育兴邦、教育救国,要教育人民“养成其为国家主人翁之资格”。他说,“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这件大事就是中国的教育。
与现在相比,当时的中国教育面临着更严峻的困境,教育的经费也寥寥无几,甚至处在无校舍可住、无教员可聘的境地。在那种情况下,陶行知迎难而上、身体力行、敢于担当,成立生活教育社、民众教育研究会,推行“岩洞教育”,构造“教育共同体”。他对教育的信心为我们所敬仰,更该为我们所效仿。
陶行知说,“教育者的机会是有可教之人”“幼稚时间长,所以可教”,说的是儿童。作为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主要内容,“儿童教育”是极富有魅力的部分。在陶行知看来,儿童是未来的公民,儿童充满天性,并且更有少年之精神,这是中国教育所需要的。
在晓庄学校不得已停办的时候,孩子们自己组织起来“推举同学做校长、当教员”,陶行知对此深感欣慰。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他写道“我们加入儿童生活中,便发现小孩子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这是孩子的伟大创造,也告诉我们要对孩子有信心,相信他们有力量,相信他们能创造,相信教育的无限可能就在孩子身上。
与美术家不同,教育者不是造石像,而是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正所谓“有自觉的信心则自信信道更可坚定”,教育者除了怀抱对教育的信心、对孩子的信心,更要有对自己的信心。我们引导孩子“自觉觉人”,认识到自己的生命本真,建立情感的联结,共同促进彼此的生命成长,这才是真的教育,才能教育出真正的人。
正如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所说,教师的成功,在于“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邳州市港上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4年08月21日第8版
作者:白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