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潭推进教医康融合,600多名特殊儿童受益——让折翼天使有“医”靠
发布时间:2025-05-06 15:16:56 浏览量:1
“是教医康融合项目的推动,让淳淳(化名)获得了新的生命。”日前,淳淳爸爸为湖南省湘潭市特殊教育学校送来一面印有“教医融合,赋能成长”的锦旗,感动地对学校领导说。
2024年,湖南省湘潭市启动教医康融合试点。经过一年的努力,融合工作机制建成,融合课程陆续推出,融合师资团队不断强化,600多名特殊儿童从中受益。通过四类课程的系统实施和医生的深度参与,学生们在身体功能、认知能力、沟通与交往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康复效果。2024年底试点项目验收时,家长满意度超过99.7%。
在全省率先开展融合试点
2024年3月,湘潭市政府将7—14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纳入2024年市重点民生实事,在湖南省率先启动教医康融合试点,共有665名残疾孩子参与。
7岁至14岁的残疾儿童既有上学的权利,又有康复的需求。围绕残疾孩子家庭面临的难点痛点,湘潭市出台了专门文件,成立了由副市长为组长的工作小组,组建了工作专班,扎实推进试点工作。
经过一年努力,湘潭市为教医康融合建立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机制,其中一个亮点是打破了部门壁垒。
湘潭市规定,试点工作由湘潭市教育局牵头,市残联、市卫健委、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各司其职:市教育局负责制定特殊教育政策、推动学校办学条件改善、指导学校教医康融合课程开发设置,市残联负责政策范围内7—14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推动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康复治疗服务体系建设,市卫健委负责统筹康复医疗资源、指导相关医院开展残疾儿童康复治疗工作……
定期派驻康复医师到校服务
2024年3月18日,湘潭市残疾人康教融合教育中心在湘潭市特殊教育学校揭牌。揭牌仪式上,湘潭市特校与湘潭市妇幼保健院签约:湘潭市妇幼保健院医生进驻特校开展评估和康复知识、技能的教师培训,开启教医康融合工作,定期派驻医生到校进行康复服务。
湘潭市妇幼保健院安排康复医师长期驻扎湘潭市特校,每天下午课后服务时间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康复治疗。“每次康复现场都有众多家长参加。家长们积极提问,并帮助我一起为孩子开展康复训练。”康复医师欧安辉说。
随着双方合作的逐步深入,湘潭市妇幼保健院在市特校设立医务站,派驻医务人员到学校进行康复评估、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对需入院完善检查、实施手术、住院治疗等学生开通绿色就诊通道,提供优先门诊挂号、检查检测、转介等便利服务,为学生进行婴儿至初中生生活适应能力评估,有针对性制定科学、全面的教医康融合方案。
“参加医学康复知识培训后,觉得自己专业水平提升了。”湘潭市特校教师杨晓春深有感触地说。
“以前做康复要去医院,孩子行动不便特别麻烦。现在在特校就有专业医师指导做康复训练,方便多了。”一名残疾孩子的家长说。
研发课程提供个性化康复方案
课程是残疾儿童教医康融合的重点。作为试点工作具体执行单位,湘潭市特校对教医康融合课程开展多轮验证,最终研制了医生托管型、医教联合型、教医联合型、教师主导型四大类型课程,确保为每个特殊孩子提供最适宜的教医融合个性化康复。
他们还将教医康融合试点项目转化为课题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相关课题成功申报2024年湖南省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联手上海虹口区资源中心、湖南师大的专家团队成立高端教医康融合研究联盟,对接国际功能评价标准着手课题研究,起草湘潭市7岁至14岁残疾儿童教医康融合验收标准手册。
一年来,湘潭市残疾儿童教医康融合试点成效显著。14岁的强强(化名)患有孤独症,喜欢画画。去年,湘潭市特校给他制定了“一对一”的康复项目,课后服务时间给他上艺术绘画康复小组课和个训课,现在各方面都有提高。
“下一步,我们争取将教医康融合模式向县市区特殊教育学校和全市的普特融合学校推广,让更多残疾儿童受益。”湘潭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王敏说。(通讯员 黄卉 傅朝晖 本报记者 阳锡叶)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