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价值4.1亿画作展出时被小孩刮花,如何平衡参观体验与保护

发布时间:2025-05-02 10:40:23  浏览量:3

艺术殿堂内,一场意外打破了宁静。近日,荷兰鹿特丹博伊曼斯・范伯宁恩博物馆发生了一起令人揪心的事件:一幅价值 5000 万欧元(约合人民币 4.1 亿元)的马克・罗斯科名画《栗色上的灰橙,8 号》,竟被一名参观的儿童不慎损坏。

这幅创作于 1960 年的画作,以罗斯科标志性的 “浮动色块” 风格闻名,自 1970 年被博物馆收藏后,一直是馆内的珍宝,也是荷兰仅有的两幅罗斯科画作之一。当时,博物馆主楼正因翻修闭馆,预计要到 2030 年完工,而此次展出的作品来自 “利弗林根展览” 特别项目,挑选的都是博物馆 70 件最受欢迎的藏品,《栗色上的灰橙,8 号》也在其中,却不想遭遇此劫,画面上出现了明显划痕。博物馆方面明确表示,此次损坏是 “参观者疏忽大意造成” 。

事件发生后,博物馆迅速撤下了这幅受损画作 。出于隐私保护,馆方拒绝透露涉事儿童及其监护人的信息,对于由谁来承担损失这一关键问题,也暂未给出说明。不过,修复专家已第一时间介入,全力评估最佳修复方案,馆方也表达了 “希望这幅珍贵画作最终能够重新展出” 的强烈愿望 。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非该博物馆首次遭遇此类事件。早在 2011 年,就有参观者意外损坏过另一件展品。博物馆作为文化艺术的承载地,在向公众开放、传递美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平衡参观体验与展品保护,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

事件发生后,艺术界与公众舆论迅速形成两股声浪。艺术评论家玛丽安·德容在《文化周刊》专栏中指出:"这不仅是颜料层的物理损伤,更是对艺术史脆弱性的警示——罗斯科用稀释颜料营造的朦胧光晕,可能因一次修复就永远改变其物质性。"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上#博物馆监护权#话题下,有家长晒出儿童在卢浮宫《蒙娜丽莎》前被防爆玻璃隔开的照片,配文"真正的保护不该只靠参观者的自觉"。

博物馆安保主管威廉·范德萨向媒体透露,该展区原本设有1.2米警戒线,但为配合"沉浸式观展"理念,近期改用了地面投影警示。"红外感应系统能捕捉跨越虚拟界限的行为,但无法预判突发动作。"这番解释引发技术伦理讨论,数字艺术家团体"像素守卫"随即发起联署,建议在珍贵展品区部署AI姿态识别系统。

法律界则关注荷兰《文化遗产保护法》第37条的适用性。海牙大学法学教授亨德里克指出:"该条款将'重大过失'的举证责任归于馆方,但'儿童行为合理性'的判定尚缺判例。"保险公司已启动"艺术品特殊风险条款"评估,业内人士透露,此类案件通常需要3-5年完成责任认定与赔偿协商。

当《栗色上的灰橙,8号》在特制修复箱中缓缓旋转时,艺术评论家卡雷尔在博客写下:"这次意外像罗斯科的色块一样,让我们看清了不同立场间的微妙边界——在绝对保护与开放共享之间,永远存在着需要不断调和的灰度空间。"

对于这样的意外,大家觉得责任该如何界定呢?博物馆又该如何进一步加强展品保护?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