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根留住!32 年 16 万儿童跨国收养后,中国为何按下 “停止键”?
更新时间:2025-04-27 20:13 浏览量:3
“妈,我回来啦!”
2025 年 3 月 23 日,在江西宜春,29岁的吴苏成(小名 “苏伢子”)与亲生母亲,在时隔 23 年后相拥而泣的画面,感动了无数网友。
6 岁时,“苏伢子” 不幸走失,辗转进入福利院后,被一美国家庭收养,远渡重洋赴美生活。
但 “心里的家” 始终是苏伢子的牵挂,他启动跨国寻亲计划,在多方力量协助下,跨越千山万水,终于与亲生父母团聚。
这一视频在网上迅速传播,引发广泛关注与热议。他的故事,揭开了中国持续32年跨国收养历史的复杂面纱。
2024 年下半年,中国民政部宣布重大政策调整:今后,除外国人来华收养三代以内旁系同辈血亲的子女和继子女外,不再向国外送养儿童。
这一重磅决定,为持续 32 年的跨国领养历史画上了句号。
从 “送出去” 到 “留下来”,如此重大的政策转向,背后究竟藏着怎样复杂的故事与考量?
199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颁布,为中国跨国收养打开了合法化通道。
此后 32 年间,超过 16 万名中国孤儿踏上异国他乡。其中,8.2 万人被美国收养,占收养总数一半以上,且 80% 为女童。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面临的双重困境。
当时,中国福利院普遍经费短缺、保障不足,外国家庭支付的 3 万美元 “捐赠费”,成为众多福利机构维持运营的重要经济支柱。
同时,20世纪90年代,中国农村计划生育政策与重男轻女观念叠加,导致大量女婴及残疾弃婴涌入福利院。
跨国收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福利院压力,也为孤儿提供了新的家庭可能。
美国《波士顿环球报》曾刊登一张经典照片:一对白人夫妇抱着穿红色旗袍的中国女婴,配文 “爱无国界”。
领养中国女孩,在美国被宣传为 “文明国家的善举”,一些成功案例更强化了这种印象。
比如世界体操锦标赛女子全能决赛冠军摩根・赫尔德,1999年出生于中国广西梧州,因先天性唇腭裂被遗弃在福利院门口,后被美国单亲母亲雪莉・赫尔德收养,最终凭借自身努力成为世界冠军。
加拿大首位游泳奥运冠军玛格丽特・麦克尼尔,出生在江西九江,1 岁时被加拿大伦敦市的一对夫妇收养,在2021年成为东京奥运蝶泳冠军。
还有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的华裔养女,来自湖南长沙福利院,享有高额零花钱并将继承巨额资产。
这些案例让许多人认为,跨国领养是孤儿实现命运逆袭的绝佳机会,从被弃养到福利院生活,再到进入外国家庭,仿佛一出生拿到最烂的剧本,却实现了命运逆袭。
然而,在这些温情故事背后,隐藏着大量不为人知的悲剧。
2006 年,14 个月大的奥利维亚从湖南福利院被丹尼斯夫妇收养到美国,谁能想到,这竟是一场长达 14 年噩梦的开端。
从 3 岁起,她被关在 4.8 平方米的地下室 “地牢”,被狗链拴着做苦力,遭受灌辣椒酱、强迫吃呕吐物等非人虐待。
尽管学校和保护局多次介入,奥利维亚却始终未能摆脱魔掌,直到 15 岁满身伤痕逃入森林才获救。而施暴的养父母,仅受到轻微惩罚,养母被判缓刑,养父获刑 6 个月。
这种不公的背后,是美国社会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与性别歧视。
奥利维亚的遭遇并非个例。2001 年,中国弃婴阿颂塔被西班牙律师夫妇收养。
养父母表面为她举办豪华的生日派对,实际却暗中下药 3 个月,最终为侵吞奥利维亚外祖母留下的 200 万欧元遗产,选择用枕头将奥利维亚闷死。
调查发现,这对夫妇通过伪造 “虔诚天主教家庭” 形象,轻易通过收养审查,养父电脑中还存有大量儿童色情视频。
2019 年,《纽约时报》曝光美国富豪爱泼斯坦的 “萝莉岛” 儿童性剥削网络,爱泼斯坦创立的 “国际失踪和被剥削儿童中心”(ICMEC),就是打着 “关爱儿童” 的口号,暗中从事人口贩卖及拉皮条等犯罪活动。
美国至今未批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童工问题和儿童虐待案件居高不下。
数据显示,美国收养家庭虐待率是原生家庭的3倍。跨国收养儿童遭遇性侵、贩运等案件频发。然而中国缺乏对海外收养儿童的长期追踪机制,
另一方面,被收养儿童有着东方面孔,却成长于西方文化环境,这种 “文化混血” 带来的语言障碍和文化撕裂,导致68%亚裔被收养者成年后产生强烈寻根冲动。
作为最早一批被美国家庭收养的中国孤儿,在詹纳・库克20岁时,带着耶鲁大学的研究经费,回到武汉寻亲。
她散发了5000份传单,并与37个家庭进行 DNA 比对,最终成功和亲生父母相认。
她坦言:“我永远无法成为完全的美国人,也无法成为完全的中国人。”
心理咨询师指出,外貌、饮食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带来的孤独感,会伴随被收养者一生。
2024 年 8 月 28 日,中国宣布停止跨国收养,这一决策既是顺应时代的必然,也是对儿童权益的深度考量。
过去十年,中国儿童福利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截至 2023 年,全国儿童福利机构数量较 2008 年增长四倍,床位规模突10万张;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提升至每月 1885 元,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实现全国覆盖,近20万儿童获得专业救助。
国内收养比例已占总数近九成,跨国收养需求大幅下降。
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的跨国收养正呈现整体衰落趋势。近年来,荷兰、丹麦、挪威等国相继暂停海外领养,美国收养数量历经二十年断崖式下跌,从 2004 年的 2.3 万骤降至 2023 年不足千人。
这既与中国经济发展、儿童福利体系完善有关,也受美国国内领养政策收紧影响 ——2016 年,美国国务院关闭多家违规收养机构,跨国收养费用从 3 万美元飙升至 8 万美元。
中国政策的调整,既遵循了《海牙跨国收养公约》的 “国内优先” 原则,也规避了国际收养中的法律风险与安全隐患。
如今,“把根留住” 不仅是政策口号,更是社会共识的体现。
面对老龄化危机,中国正从控制人口转向优化人口。2023年新生儿仅788万,每个孩子都是未来财富。
2013 年,南京首个 “婴儿安全岛” 因接收超百名弃婴被迫关闭,时任负责人李芸在采访中落泪:“有个早产儿送来时全身青紫,保温箱根本不够用。”
如今,多地儿童福利院试点 “职业父母” 模拟家庭模式。在中山市儿童福利院,4 个孩子与 “妈妈”在一套二室一厅里共同生活,厨房的墙上贴着值日表,阳台上晾着小书包,墙上贴满他们包饺子、逛超市的生活照。
“领养不是退而求其次,而是主动选择的生命联结。”31 岁的杭州设计师林薇在领养唐氏女儿后,将工作室改造成儿童绘本馆。
像她这样的年轻家庭正改写收养叙事,越来越多年轻、高学历家庭主动选择收养,更关注孩子的个性与情感需求。
32年跨国收养史,见证了中国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跨越。当吴苏成与父母相拥而泣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更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觉醒。
停止跨国收养,不是关闭爱心之门,而是为每个生命筑牢根基。正如最高法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白皮书》中强调:儿童的根系深扎在哪片土地,文明的参天大树就生长在哪里。
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改写全球儿童福利的叙事——最好的慈善,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故乡的土壤里,长成自己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