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在悬崖边的罂粟——谈莫言小说的少儿不宜性 | 作者 宏一鸣
更新时间:2025-04-27 10:22 浏览量:1
编者按:这是一篇中学语文教师的来稿,附信对大量发行的莫言小说渗透到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所产生的不良影响,表达了深深的忧虑。莫言代表性小说大量存在的性与暴力,对于成长期的青少年,犹如“长在悬崖边的罂粟”,充满着美丽的诱惑的毒素,而中小学生却毫无免疫力。有感于此,撰成此文,希望借本刊引起社会关注,特别是中小学教师与家长们,能共同构筑起一道安全防线,以使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莫言的文学世界里,高粱地的情欲在风中摇曳,刑场的血腥在阳光下蒸腾,母亲的乳房在历史的褶皱里肿胀。这些充满原始生命力的意象,构成了他笔下的魔幻现实,却也如同一把双刃剑,在剖开人性真相的同时,将锋利的刃口对准了尚未具备分辨力的少儿群体。当《丰乳肥臀》里上官金童对乳房的病态依恋被青少年读者以猎奇心态解构,当《檀香刑》中凌迟的细节在课堂上被当作恐怖故事传阅,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严峻的现实:长期大量出版的莫言小说中的性与暴力描写,正在突破未成年人精神防护的最后防线。
这些文字的杀伤力,在于其超越年龄的穿透力。在《红高粱家族》中,余占鳌与戴凤莲在高粱地里的野合场景,被赋予了反抗封建礼教的隐喻意义,但若缺乏历史语境的支撑,青少年只会将其简化为原始欲望的宣泄。正如莫言本人在中山大学演讲时坦言"我写作时没考虑到会有中学生阅读"。这种创作初衷与传播现实的错位,使得文学作品的教化功能发生了扭曲。当十四五岁的少年捧着《蛙》中关于流产手术的细节描写津津乐道时,他们感受到的不是对生命的敬畏,而是感官刺激带来的生理不适。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揭示,青春期前的儿童正处于"勤奋对自卑" 的关键阶段,需要通过积极的社会反馈建立自我认同。而莫言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暴力场景,如《檀香刑》中孙丙被凌迟的血腥过程,极易在青少年心中种下恐惧与焦虑的种子。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接触暴力内容会导致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社交退缩等问题,这种负面影响在缺乏家长引导的情况下会被无限放大。更值得警惕的是,小说中对女性身体的物化描写,如《丰乳肥臀》中对乳房的反复渲染,可能加剧青少年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偏差,形成不健康的审美取向。
这种文学传播的失控,本质上是成人世界对未成年人精神领地的侵犯。当《生死疲劳》中人与动物的变形叙事被简化为猎奇故事,当《酒国》中的官场腐败被解读为权力游戏,文学的深度被消解为低俗的娱乐。正如《未成年人保护法》第 50 条明确规定:"禁止向未成年人提供危害其身心健康的图书",莫言作品中的某些内容,已经触碰了法律的红线。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这些描写在文学语境中往往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如《蛙》中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反思,若脱离整体叙事孤立看待,就会陷入断章取义的误区。
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在于建立分级阅读制度。法国对文学作品实行 "12-16-18" 分级体系,德国要求书店对青少年读物设置专区,这些经验值得借鉴。我们需要在保护未成年人与尊重创作自由之间找到平衡点,既不能因噎废食地否定莫言的文学成就,也不能放任其作品对青少年造成精神污染。家长和教师更应承担起 "文化守门员" 的责任,在推荐读物时进行必要的筛选,引导青少年建立批判性思维。正如莫言在回应中学生提问时所说:"等你们长大结婚后再读",有些文学的厚重,确实需要岁月的沉淀才能承载。但事实上,却有许多中小学生已经读过这些所谓的适宜“结婚后再读”的小说了。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护未成年人的精神净土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莫言小说中的性与暴力描写,犹如生长在悬崖边的罂粟,其艳丽的花朵下暗藏着致命的毒素。我们既不能因其文学价值而忽视风险,也不能因其潜在危害而全盘否定。唯有通过理性的讨论、科学的引导和完善的制度,才能让文学真正成为滋养心灵的甘泉,而非戕害青少年的毒药。这不仅是对莫言作品的尊重,更是对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