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裹挟下的“网红儿童”困境:从“瑶一瑶小肉包”掉粉风波看畸形生态
更新时间:2025-04-25 14:41 浏览量:2
拥有2000万粉丝的网红账号“瑶一瑶小肉包”,因卷入摆拍争议与过度商业化质疑,近两个月内掉粉超33万,引发舆论对“啃小族”现象的深度反思。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部分家长利用儿童流量变现的功利心态,更折射出短视频平台中未成年网红生态的畸形发展。
今年2月,“瑶一瑶小肉包”因一则“孩子被绊倒大哭”的视频被质疑摆拍博眼球,随后清空带货橱窗并停更一个月。尽管当地妇联调查后确认瑶瑶家庭关系和谐、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但公众对内容真实性的质疑已动摇粉丝信任。复更后,账号持续发布瑶瑶的幼儿园生活、家庭互动及户外活动视频,却因内容商业化痕迹明显(如植入“狗拉车”“野果食用”等情节并附加安全提示),被指“剧本化痕迹过重”,导致粉丝流失加速。
“瑶一瑶小肉包”的案例是“网红儿童”产业链的缩影。尽管该账号未签约MCN机构,但其内容已显现商业化特征:视频中频繁出现的场景设计、广告植入式情节(如推广商品或生活方式),以及高赞作品带来的流量收益,均指向以儿童为工具的盈利模式。此类操作涉嫌违反《广告法》中“未满10岁儿童不得代言”的规定,也触碰了中央网信办“清朗行动”对利用儿童牟利的监管红线。
公众对“瑶一瑶”掉粉的关注,本质是对“网红儿童”权益保护的集体焦虑。一方面,家长将孩子推向镜头前线,可能导致其过早暴露于成人化语境,甚至面临心理压力与价值观扭曲;另一方面,平台算法推荐机制对“萌娃”内容的流量倾斜,以及MCN机构对亲子账号的剧本化运营,进一步加剧了儿童被物化的风险。
“瑶一瑶”的掉粉风波,既是对急功近利者的警示,也为社会敲响了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的警钟。唯有在监管、平台与公众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为儿童构筑一个远离流量绑架的成长空间。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均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