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饿鼠效应 ”:长大有出息的孩子,都在过着略微“饥饿”的人生

更新时间:2025-04-21 23:38  浏览量:4

孩子写作业磨蹭半夜,学习上不主动不自觉,生活上一点小事都依赖父母,经常听到父母们这样抱怨孩子。

这些懒散躺平的行为,让父母们心力交瘁,却找不到症结所在也不知道怎么让孩子改变。

写到这,我想先给父母们说一个心理学上实验,也许父母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科学家将一群刚断奶的幼鼠,分为两组。

一组提供充足的食物,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

另一组提供60%的食物,每天要忍受一定的饥饿感。

想看看哪组老鼠更有活力、生命更长。很多人认为一定是食物充足的老鼠更有活力,活得长。

结果出乎意料:

第1组老鼠行动迟缓,没有活满1000天;

第2组老鼠皮毛顺滑,活过了2000天。

这就是著名的“饿鼠效应”。

同样的实验,用在兔子、猴子等动物身上,得出的实验结果一样。

这说明,适当的节制和“饥饿”,会让生命更有活力和动力,走得也更远。

这个道理在育儿教育上,同样适用。

实际上,很多孩子懒散、缺乏主动性,就是从小被父母“喂得太饱”,照顾的太好。

过度照顾和满足,其实会更快摧毁一个孩子。

中国有句老话,“水满则溢,月满则亏”,也是这个意思。

01

很多父母正在让孩子陷入“饱鼠效应”

过度的物质给予

曾在在网上看到这样的故事,一位妈妈事事以孩子的需求为第一位,哪怕自己家的经济条件并不是那么好,只要孩子想要的东西,立马就满足,限量版球鞋、名牌衣服、新款电子产品。

可孩子却越来越骄纵、爱攀比,甚至嫌弃妈妈开的电动车来接他丢面子,要求买豪车轿车才能来接送。

李玫瑾曾指出:“当孩子过早拥有超出年龄的物质享受,他们的精神世界往往一片荒芜。”

过度的物质给予,只会养出不懂感恩的“白眼狼”,他们不会懂得珍惜,更不会去努力。

总被不停满足的孩子,内心的欲望会填满大脑,失去理智。

当一切来的太容易,孩子就只想躺平享受,甚至长大后还会成为“啃老一族”。

过度溺爱,包办一切

知乎上有个妈妈问:“十四岁女儿因为我不肯帮她系鞋带痛哭一场,我该怎么办?”她说女儿从小宠到大。成绩很好,但在家生活就依赖特别强,自己答应养狗就去溜,结果不去,自己的房间也不收拾,杂物堆积如山。

14岁了,还让妈妈帮忙系鞋带,还埋怨妈妈不愿意帮她,说“自己有爹妈为什么也靠不上”,最后自己还伤心委屈的哭了。

这个妈妈就问大家“孩子被培养得依赖感十足,我该怎么办?”

原贴如下。

有网友一针见血:

“孩子14岁了,你才反应过来太慢了。”

“很明显,是你不愿意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呀,而孩子在迎合你的需求。是你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小时候过度溺爱,包办一切,什么都替孩子做了,让孩子没有没有自理能力,现在孩子大了,发现能包办的事,越来越无能为力了,又希望孩子一夜改变。

无原则的溺爱,害了孩子,苦了自己。

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说“溺爱”是披着爱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溺爱”是管制、包办,是剥夺孩子体验生活的权利,迫使孩子失去生活的能力

孩子在父母过分的溺爱中,不仅会缺乏独立性,还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将来在社会上也很难立足。

虽然完成了生理断乳,却没有心理断乳,最后长成“社会巨婴”。

过度保护

舍不得孩子吃一点苦,过度保护,很容易将孩子养成温室花朵,抗挫折能力差。

有次班主任老师在家长会上说了一件事,她说班级集体外出活动,总是有那么一两个家长不请自来的跟随,制造“偶遇”,然后帮孩子背书包拿水壶,生怕孩子受委屈、累着。提醒家长这种行为不可取。

这种过度的保护,看似是对孩子的爱,实则让孩子失去了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

老师还分享了另一件事,说她教过的一个班级,有个孩子因为在课堂上回答错问题被同学笑了一声,就再也不敢举手发言。

后来了解到,这个孩子在家里被“保护”的太好了,从小到大,家长生怕他受挫,事事都为他扫清障碍,玩游戏都是只能他赢,和朋友闹矛盾了也都是朋友的错。

可当孩子进入学校、社会,离开父母的呵护和照顾,真正面对学习和生活的风雨时,他们却脆弱得不堪一击。

父母可能会保护孩子一时,但却不能保护一世。

02

有远见的父母,应该让孩子保持“微饿”状态

好的教育,不是一味的满足、庇护孩子,适当的“饥饿”才会让孩子更有斗志和动力去学习、生活。

物质上饿一点

杜绝孩子成为啃老族、躺平族,父母就不能任何事情都轻易的答应和满足孩子,应该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而不是伸手就要。

适当的设置一些“条件”,利用 “延迟满足”策略:

孩子想要新玩具,需要通过家务劳动赚取 “家庭货币”;

想买心仪的球鞋,要自己制定储蓄计划。

这样的 “饥饿感”,更能激发他们主动获取的动力,

而通过自己努力后得到的东西,他们才会更觉得幸福、更懂得珍惜。

父母懒一点

父母“懒”一点,孩子就会成长的快一点。

很多孩子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很大原因是父母太勤快了。

孩子想吃水果,就让她自己去洗;

孩子想出去玩,就让他自己穿好外套、穿好鞋;

孩子不吃饭, 也不要追着喂到嘴边;

孩子不写作业,也不要催到半夜,就让他自己承担做不完被批评的结果。

父母学着放手,少一些包办和指导,让孩子自己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去承担自己能承担的责任,去面对、去选择,他们才能更好的成长。

让孩子成长“苦”一点、保护少一点

有个发人深省的小故事:一位父亲带孩子爬山,孩子摔倒后,父亲没有立刻搀扶,而是说:“看看周围有没有可以借力的石头,试着自己站起来。”

多年后,这个孩子成为攀岩高手,他说:“父亲教会我,真正的安全感,来自自己的力量。”

适当让孩子经历风雨,狠心让孩子吃点苦头,他们才能在挫折中学会坚持,在困境中锤炼出强大的内心。

当他们离开父母、独立面对生活时,才会更加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和挑战。

03

写在最后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适度放手,让孩子保持“微饿感”,才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而孩子真正的成长,永远发生在孩子自己踮起脚尖、主动触碰世界的那一刻。

所以,父母们,别在一味的“喂饱”孩子,让孩子保持“微饿”的状态,他们才会主动成长,不断进步,未来拥有美好的人生。

大家好,我是有游有谋育儿的作者和顺妈,985儿童心理学硕士,家有小学姐姐和和+幼儿园弟弟顺顺,孩子教育、自我成长两手抓的学习型妈妈。分享“亲子游”“育儿谋”,专注于亲子育儿、儿童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等领域。欢迎关注我,育儿路上我们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