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突破教材课程师资瓶颈,为“星星的孩子”提供更高质量教育

更新时间:2025-04-18 09:04  浏览量:4

孤独症儿童又被称为“星星的孩子”。统计显示,我国0—14岁孤独症儿童约200万,且每年新增约16万,但全国独立建制的公立孤独症学校只有7所,不论是学校的建设、师资的培养都远远跟不上需求。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语自闭症人群社会融合的路径研究”课题组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患发展背景下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与突破”课题组通过实地走访、“一对一访谈”等方式对现有的孤独症学校进行了深入调研,为我国孤独症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

近年来,孤独症发病率的大幅上升已成为世界性问题。2024年3月发布的《中国孤独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第五部)》保守估计,全国0—14岁孤独症儿童约200万,且每年新增约16万。孤独症儿童的教育需求日益凸显,成为家庭和社会的一大负担。

《“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鼓励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及较大城市建设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学校。目前我国已有若干所孤独症学校,但由于缺乏国家层面的统筹指导,推动孤独症学校的高质量发展,仍有不少问题亟待厘清和破解。

孤独症学校数量将逐步增加

公开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独立建制的公立孤独症学校7所,其中6所位于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4所成立于《“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颁布之后。大部分孤独症儿童,尤其是中重度孤独症儿童主要在培智学校就读,少量高功能孤独症儿童能够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

可以预见,孤独症学校的数量在未来几年内将会逐渐增加。目前已有学校的招生学段覆盖学前到高中阶段。值得一提的是,嫩江市星语实验学校为现有孤独症学校中唯一一所县级特殊教育学校,上海恒星实验学校是中国内地第一所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孤独症学校,其余均为市属学校。

总体而言,成立时间相对较长的几所孤独症学校均取得了一定发展成就,在当地有较高认可度,有较稳定的生源。这些学校还逐步形成了一批针对孤独症儿童的特色课程,并在一定范围内发挥较强的专业引领作用,承担着为区域内其他招收孤独症儿童的学校提供专业指导和支持、开展孤独症儿童教育教学研究、引领区域孤独症儿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职责和使命,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积极影响。

课程、教材和师资成发展瓶颈

由于孤独症儿童具有显著的社会交往技能障碍,将其集中安置会大幅限制其社交机会,甚至会加重其社交技能障碍。因此,这类学校如何发展并进一步厘清定位,还有待探索。

要知道,孤独症学生个体差异极大,谱系内部分类复杂。在这样的情况下,哪些学生应当进入孤独症学校就读?又该如何理顺专门的孤独症学校和区县培智学校的关系?

我们在访谈中发现,部分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对专门建设孤独症学校的必要性仍持怀疑态度。一部分人依旧认为,孤独症学校只是阶段性方案。这些模糊不清和疑惑之处,均不利于孤独症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由于我国目前没有专门针对孤独症学校的课程设置方案和标准,承担孤独症儿童教育的各学校主要参照培智学校的相关规定开设课程,难以满足孤独症学生的独特教育需求。

此外,大部分学校教师均使用自主设计和编写的教学材料作为补充,但校本材料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对于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语言发展、刻板行为等核心障碍的关照不足,整体质量有待提高。

目前,针对孤独症学生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仍然数量不足,而且专业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缺失。与其他类型学生相比,孤独症学生的情绪行为问题更为复杂,日常教学需要更多教师。但现实是,部分学校教师编制不足、大量聘用编外教师。同时,大部分教师是被动安排或“临危受命”,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培训,难以为孤独症儿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我们在调研中还发现,教师及学校管理者普遍反映自身对孤独症学生的专业评估、对学生严重情绪行为问题的有效应对能力以及开展高水平课题研究等方面能力较为薄弱。

同时,孤独症学生独特的行为特征和偏好使其对学校硬件环境有独特的需求,例如环境的结构化、可预测性、一致性等。但是部分学校办学条件明显不足,有些学校的环境创设、区域设计等并不完全符合孤独症儿童的认知和行为特征,甚至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加强顶层设计,着力提高教学质量

结合调研我们认为,当下我国孤独症学校建设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加强顶层设计,立足区域特殊教育发展实际,合理布局,明确发展定位。

比如,对于教育发展水平较高、孤独症儿童入学率已经得到较好保障的地区,孤独症学校应重点接收那些在普通学校就读存在困难、但仍具备较强认知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孤独症儿童,并逐渐构建区域孤独症儿童多层次教育安置体系。对于孤独症儿童入学机会保障仍较为薄弱的偏远、落后地区,孤独症学校应首先解决“有学上”的问题,以更有效地保障他们的平等受教育机会。

其次,要加强统筹规范,着力提升孤独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应尽快组织国家层面的科研力量,围绕课程体系、教学形式、教育评估等孤独症儿童教育的痛点、难点开展系统研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研究出台孤独症儿童教育教学指南,规范并引领教学实践。

要鼓励一线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总结和提炼孤独症儿童课程设计、行为支持、环境创设、职业能力培养、家校社协同等方面的有益经验,在一定范围内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秉持开放融合的办学理念,整合力量,加强与周边普通学校、社区、当地特殊教育学校等机构的沟通交流,为孤独症学生提供多样化社交环境。

同时,要贯通职前职后教育,加强对孤独症学校教师的针对性培养。目前全国范围内仅有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设有孤独症儿童教育专业,职前阶段缺乏专门的培养。面向未来,立足特殊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求,应进一步调整特殊教育教师职前培养方案,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可考虑在不同层次师范院校试点设立孤独症儿童教育专业,培养一批教育骨干力量。同时,要系统化、常态化开展孤独症学校教师职后培训,包括鼓励一部分有能力的教师学习国际孤独症儿童教育与康复的最新理念和技术,逐步探索和开发符合我国国情的孤独症儿童教育教学模式和循证实践。

同时,在推进孤独症学校标准化建设方面,也需加强硬件保障和经费投入,尤其是对即将在盲校、聋校基础上改建的孤独症学校提供充足经费支持,确保改造后的硬件环境达到相关要求,避免安全隐患,以及可能引发孤独症学生适应不良的潜在因素。